10月15日颁奖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准,体现出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努力和成就。
近年来,中国作家频频走向国际领奖台,刘慈欣的《三体》2015年获国际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曹文轩2016年获国际儿童文学最高奖“安徒生奖”,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受到世界的瞩目。蓬勃发展的中国网络文学也在海外引起热烈反响。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周年以来,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当代文艺界形成了前所少有的活跃而丰繁的局面。
“打造精品”与“构筑高峰”
“五年来文艺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进而构筑我们时代的文艺高峰,成为作家艺术家的自觉追求,‘打造精品’与‘构筑高峰’成为当下文学艺术领域的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与追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指出。更多的作家开始注重精益求精,使作品尽可能接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高。这在2018年长篇小说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一年先后出版的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同时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是近年来文学创作精品意识增强、精品力作增多的有力证明。
90岁的老作家徐怀中早在1962年就动笔写《牵风记》,因故中途不得不忍痛将原稿付之一炬。直至耄耋之年,重又开笔打磨。其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作者汲取了新时期以来多种创作思想的营养,厚积薄发,完全放开手脚作最后一搏!《牵风记》以革命浪漫主义手法书写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是战争史也是人性录,显示了作者在艺术上的探索创新。徐怀中说:“希望自己作品充满着对人民大众悲欢的关切,努力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在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李一鸣看来,以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5部长篇小说为代表的许多精品佳作,维护了长篇小说作为一个民族秘史和国家社会生活传记的尊严。这些长篇小说将历史和时代作为小说的发生背景、矛盾场景、生活情景,既庄严无畏,敏锐把握历史风云,摹写历史真实本相,又尖锐透彻,楔入时代生活内里,探入人物内心世界,在时代洪流中塑写人物故事,达到时代思维的新高度,揭示历史发展的大逻辑,体现出追求史诗的境界和品格。
据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研究员肖惊鸿介绍,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创作呈现繁荣景象。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主要文学网站作者数量达百万以上,作品总数超2000万部。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提升创作品质,优秀作家作品不断涌现。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谈到:“近年来,在文学创作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既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又能够调用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实现艺术突破的优秀作品。比如在小说创作领域,不少活跃的作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能够自觉地在艺术上打开格局,把具有时代特征,更能够让当代读者接受的艺术元素、创作手法融入其中。同时,发挥文学是其他艺术创作母本作用,以新的艺术形式扩大优秀作品社会影响的成功例证也有很多。近期以来,一些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的影视作品,如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等等,都是由优秀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可以预想,这种创作上实现突破的自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必将催生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中国作家艺术家攀登文艺高峰的勇气与努力,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崭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