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10月15日颁奖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准,体现出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努力和成就。

  近年来,中国作家频频走向国际领奖台,刘慈欣的《三体》2015年获国际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曹文轩2016年获国际儿童文学最高奖“安徒生奖”,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受到世界的瞩目。蓬勃发展的中国网络文学也在海外引起热烈反响。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周年以来,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当代文艺界形成了前所少有的活跃而丰繁的局面。

  “打造精品”与“构筑高峰”

  “五年来文艺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进而构筑我们时代的文艺高峰,成为作家艺术家的自觉追求,‘打造精品’与‘构筑高峰’成为当下文学艺术领域的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与追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指出。更多的作家开始注重精益求精,使作品尽可能接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高。这在2018年长篇小说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一年先后出版的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同时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是近年来文学创作精品意识增强、精品力作增多的有力证明。

  90岁的老作家徐怀中早在1962年就动笔写《牵风记》,因故中途不得不忍痛将原稿付之一炬。直至耄耋之年,重又开笔打磨。其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作者汲取了新时期以来多种创作思想的营养,厚积薄发,完全放开手脚作最后一搏!《牵风记》以革命浪漫主义手法书写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是战争史也是人性录,显示了作者在艺术上的探索创新。徐怀中说:“希望自己作品充满着对人民大众悲欢的关切,努力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在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李一鸣看来,以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5部长篇小说为代表的许多精品佳作,维护了长篇小说作为一个民族秘史和国家社会生活传记的尊严。这些长篇小说将历史和时代作为小说的发生背景、矛盾场景、生活情景,既庄严无畏,敏锐把握历史风云,摹写历史真实本相,又尖锐透彻,楔入时代生活内里,探入人物内心世界,在时代洪流中塑写人物故事,达到时代思维的新高度,揭示历史发展的大逻辑,体现出追求史诗的境界和品格。

  据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研究员肖惊鸿介绍,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创作呈现繁荣景象。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主要文学网站作者数量达百万以上,作品总数超2000万部。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提升创作品质,优秀作家作品不断涌现。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谈到:“近年来,在文学创作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既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又能够调用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实现艺术突破的优秀作品。比如在小说创作领域,不少活跃的作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能够自觉地在艺术上打开格局,把具有时代特征,更能够让当代读者接受的艺术元素、创作手法融入其中。同时,发挥文学是其他艺术创作母本作用,以新的艺术形式扩大优秀作品社会影响的成功例证也有很多。近期以来,一些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的影视作品,如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等等,都是由优秀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可以预想,这种创作上实现突破的自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必将催生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中国作家艺术家攀登文艺高峰的勇气与努力,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崭新境界。”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两位陕派茅盾文学奖得主 书中都带秦腔题材

10月14日晚,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当代文坛知名作家、往届茅奖获得者贾平凹、阿来、毕飞宇、张平、格非五人以茅奖颁奖者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分别为陈彦、徐怀中、徐则臣、李洱和梁晓声这五位茅奖新得主颁奖。茅奖升华了贾平凹等人的文学人生,他们又见...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人民是活水源头——新中国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巡礼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人民是活水源头——新中国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巡礼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题:人民是活水源头——新中国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巡礼   白瀛、谢滨同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将于10月1日起在全国上映。影片立足现实,聚焦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民,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间,不同身份和职业的小人物,身处7个大事件瞬间的个人经...

梁晓声:有一个人物的名字叫时代

“如果不饱含深情的话,一个人怎么能写100多万字,他在那儿干嘛呢?兴趣对我本身没有那么大的推动力,一定要加入情怀的推动力,而且情怀的推动力一定是主要的。”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作家梁晓声如是说。   日前,梁晓声的三卷本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体现长篇小说创作迈向“高峰”的努力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8月16日在北京揭晓,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5部作品获奖。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李敬泽接受《光明日报》《文艺报》记者采访,就评奖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作为我国具有最高荣誉、备受关注的全国性文学奖项之...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产生 梁晓声、徐则臣新作皆上榜

8月12日16时许,中国作家网发布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第2号),宣布已评选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10部提名作品。   公告中写道:“评奖委员会经过认真阅读讨论,于2019年8月12日进行第五轮投票,产生了10部提名作品,现予以公示,公示截止期为8月15日。在此期间,如发现提名作品有不符合《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的情况,请向评奖办公室反映。”   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