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知音?
其实,“众里寻他千百度”应该是指作者在寻觅知音。结合《新荷叶》词中的“知音弦断”,更可看出作者寻求知音的那种迫切心情。这里的“他”,可以是刚任枢密都承旨的叶衡、时任宰相的虞允文等,也可以是知遇明君宋孝宗。
叶衡有才智、通兵法,辛弃疾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时,时任淮西军马钱粮总领的叶衡就对他颇为知赏。虞允文更为辛弃疾所敬重,他不仅有志于恢复大业,而且在抗击金人的战争中建立过奇勋。
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率兵准备渡江一举消灭南宋。结果,被虞允文率领的宋军打得大败,从而导致金军哗变、完颜亮被杀。
宋孝宗皇帝是一位力图有所作为的君王。即位当年,就以赵构的名义,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岳飞原有的官职,并将岳飞遗体依礼改葬。
后来,又为岳飞建造“忠烈庙”,以示纪念;追封为鄂王,彻底推翻了强加在岳飞头上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恢复了这位抗金名将的声誉。
北伐失利后,孝宗对《隆兴和约》一直愤愤不平。乾道五年八月,他起用坚决主张抗金的虞允文为右相兼枢密使,强军理财,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生产,锐意恢复。之后,还召见辛弃疾,倾听其关于恢复大业的建议,并把他留在京师任职。于是,这才有了词人笔下的元夕盛况。
叶衡、虞允文与宋孝宗对元夕的胜景无心观赏,他们一心希图恢复。因此,辛弃疾在热闹的人群中是寻不见他们的,他们一直处在“灯火阑珊处”。这里,辛弃疾将贤臣、明君等比作美人,作为自己理想中寻觅的知音,是合乎情理逻辑的。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知府,即为虞允文所任命。滁州在南宋属于上州,地处宋、金边境,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此前,辛弃疾曾在奏疏和呈给虞允文的《九议》中反复论及滁州的战略意义,并提出驻守两淮、招抚南归士民、屯田练兵等主张。这次让辛弃疾独掌滁州,也是给了他一个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付诸实践的好机会。
淳熙元年,叶衡任户部尚书、参知政事、权知枢密院事,后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力荐辛弃疾慷慨有大略。因而,辛弃疾受到孝宗的再次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所有这些,或许是孝宗皇帝和虞允文、叶衡对辛弃疾在本词中引为知音的一种回应吧?
辛弃疾以美人象喻知音,将贤臣、明君视为自己寻觅的知音,这在艺术上并非别出心裁。
譬如《诗经》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又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从表面上看,这两首诗都是写痴情男子对“伊人”“游女”爱恋而不可求的单相思;实际上,这只是诗的“象”,诗的“意”则是贤才感叹知音难觅、壮志难酬,而这个知音正是有德有位的君子——贤臣、明君。
意象之妙,就在于字面上纯粹写“象”却不露真“意”。诗的真“意”,需要“寻象以观意”。这对古今读者的研读契悟能力,是一个挑战。
[张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