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梁晓声:有一个人物的名字叫时代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沈杰群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如果不饱含深情的话,一个人怎么能写100多万字,他在那儿干嘛呢?兴趣对我本身没有那么大的推动力,一定要加入情怀的推动力,而且情怀的推动力一定是主要的。”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作家梁晓声如是说。

  日前,梁晓声的三卷本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票数在五部得奖作品中位列第一。

  得知获奖消息时,梁晓声正在录制电视台节目。他知晓后的第一反应是关掉手机,因为还要完成录制。“只要书出来,能得到读者的认同,认同度高一些,对我就是最大的欣慰了,对获奖没有什么想法。”

  20世纪80年代初,梁晓声发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成为中国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梁晓声转向为平民代言,关注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莘莘学子等,这些平民身影,出现在他的《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虚构作品和《中国社会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等作品中。

  梁晓声《人世间》共115万字,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刻画了10多位平民子弟的跌宕人生。

  写100多万字的严肃文学作品,在如今的文坛已很少见。提及写作动力,梁晓声说:“我马上要到70岁了,写作对我是一件吃力的事了,首先是身体上就很吃力,颈椎病非常重。在这个情况下,自己写了这么多年,也写了不少的作品,我的夙愿,就是要再写一部作品。”

  “再写一部作品”的夙愿,在梁晓声心中,首先是向现实主义致敬。“因为我经历了许多文学流派在中国的发展、变化,比较起来,我最后还是喜欢现实主义,如果我们要让文学作品和现实发生关系的话,最好还是现实主义,这是我的理解。”

  然后,是向工人阶级致敬,他在书中写到“大三线”的老工人,写到当时留城的一些年轻工人。“我写了不少关于知青的作品,当年下乡的都是一个家庭中的长子、长女,哥哥姐姐都下乡了,所以回过去看知青文学,那么多人在写,但是留城的弟弟妹妹们,他们和城市的关系更紧密,和时代的关系也更紧密,但是他们在文学的形象画廊中几乎是缺席的,因此我想为他们也塑造几个形象,做一种拾遗补缺的事情。《人世间》了却了我这个愿望。”

  梁晓声感慨,大家谈论文学总会在说这样那样的人物,而在他眼中,还有一个人物,“他的名字叫时代”。

  “不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文学的关怀是永远不该缺位的,这个关怀应该是对于所有人的。”在梁晓声看来,创作中要关注“他者”,这是一种责任。

  梁晓声说,社会是一本大书,如果内容良好、阳光,一定说明每个人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比如教师的师德,起到的作用是好的,这本好书影响到了人们。像装修师傅、下岗工人等人,都是读社会这本“大书”的重要途径,值得去理解。

  哈尔滨,是贯穿梁晓声写作的地域背景,少时最熟悉的故土总会成为作家首选。“我在北京居住了40余年,肯定比哈尔滨时间要长一倍多,之所以愿意放在哈尔滨还是熟悉。”

  平时写作时,梁晓声不用电脑,坚持手写,以前用稿纸,现在用A4纸。“视力不行了,另外手发抖,本来我的字可以很工整地写到稿纸里。”梁晓声坦言,看到自己写出的字不如从前那么好的时候,会有一种沮丧。“这行字怎么可以是我写出来的?因此我给人寄去短稿的时候,也是由于自尊心在驱使,赘上几句话——‘我现在颈椎病太重了,本来我的字写得还会好一点的。’说明一下这情况”。

  梁晓声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他说接着还会出三四本书,同时还有三部电影在拍摄。“别人也觉得很奇怪,我简直是一个生活内容太单一的人,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不喜欢聚会,也不喜欢旅游,唯一喜欢的就是安静读书,读到好书的时候,会很激动,吸一支烟;看一部好电影,一首好诗,有感想了,把它记录下来。”梁晓声笑称,其余的时间他喜欢做做家务,把家里的窗户擦得很干净很明亮。

  看书写字,构成梁晓声主要的生活。“我每天都在想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我一定要在日子里抓住一种意义。单纯的活着本身,不能使我感到意义,我唯一能抓住的,无非就是读和写”。

  (沈杰群)

 
相关新闻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体现长篇小说创作迈向“高峰”的努力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8月16日在北京揭晓,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5部作品获奖。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李敬泽接受《光明日报》《文艺报》记者采访,就评奖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作为我国具有最高荣誉、备受关注的全国性文学奖项之...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产生 梁晓声、徐则臣新作皆上榜

8月12日16时许,中国作家网发布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第2号),宣布已评选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10部提名作品。   公告中写道:“评奖委员会经过认真阅读讨论,于2019年8月12日进行第五轮投票,产生了10部提名作品,现予以公示,公示截止期为8月15日。在此期间,如发现提名作品有不符合《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的情况,请向评奖办公室反映。”   以作...

从知青到著名作家 梁晓声如何用笔记录时代变迁?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29日电(记者 上官云 纪若晨)梁晓声,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创作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世间》等著作,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他也被认为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写作几十年,其作品更是反映了时代变化的许多方面。   前不久,梁晓声在北京接受了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专访,聊人生、谈写作。无论是回忆起当年的经历,...

234部作品参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网络文学作品明显增多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15日电(记者 上官云)15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显示,今年共计有234部作品参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公示期为5月15日至6月15日。这一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茅盾文学奖(简称“茅奖”)因何设立?今年的参评作品有哪些特点呢?   茅盾文学奖是怎么来的?  ...

《风味人间》:探寻的是人世间最紧密的连接

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到今年的《风味人间》,六年间,美食类纪录片、综艺节目以及短视频的成熟,致使如今的观众们难免端着一副挑剔又不餍足的胃口。但不管怎样,六年的起伏蜕变,《风味人间》还是出现在了大众面前。   八亿播放量,数次上热搜,在12月16日终以豆瓣9.2的高分圆满收官。这部获得观众赞誉的美食纪录片,以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美食,刺激着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