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手稿
●作家手稿还记录着稿子发表的过程,包括编辑、校对在稿子上的加工
●作为文本生成的第一关和最初环节,手稿具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
●保持一些手写习惯,有助于保持和母语文字之间更为深切、更富质感的血肉联系
看惯了规矩整齐的印刷文字的读者或许都有这样的好奇,在成书之前,作家在稿纸上会留下怎样的笔迹?是娟秀规矩的,还是潦草奔放的?是一气呵成的,还是反复涂抹的?手稿中留下了哪些隐秘的痕迹和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手稿展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接触作家笔迹的机会,揭开了一部作品最初形成时的神秘面纱。
回望手写时代
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回望手写时代——馆藏80年代手稿展”展厅,刘心武、高晓声、舒婷、汪曾祺、巴金、张洁、莫言、张承志、刘震云等知名作家上世纪80年代的手稿瞬间将观众带回了那个电脑写作尚未普及的手写时代。
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发表于1977年,在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尚未改革开放的中国产生了巨大轰动,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和80年代文学的前奏,这部手稿安排在本次手稿展的开端位置。面对40多年前,墨迹已经渐渐淡化的手稿,观众不禁伫立沉思,想象作家当年一笔一划写下这部文学史名篇时内心的紧张与冲动。
1985年,莫言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这篇作品被张洁视作天才作家诞生的信号。与后期莫言的笔迹不同,细心的读者发现,这部手稿有点像黑板报上的美术字。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介绍说,这确实是莫言的笔迹,他曾在连队当过通讯员,那时候的字体是写过黑板报写出来的,和现在的笔迹出入很大不足为怪。
除了作家笔迹外,有些手稿上还留有编辑的笔迹。手写时代的编辑工作与今天不同,很多编辑都是在作家手稿上直接修改。不少手稿上还留有排版信息,《班主任》手稿的第一页,编辑分别对标题、作者和正文做出了“一仿”“四楷”“五宋两栏”的标注。在《透明的红萝卜》手稿上,编辑留下了“老五宋两栏排20字一行”的标记。这些排版信息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铅印时代的出版流程。李敬泽介绍说:“这批展品的特殊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作家手稿,同时还记录着稿子发表的过程,包括编辑、校对在稿子上的加工,还保存有稿签。”
本次展出的大多数手稿来自《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杂志当年的作家投稿。上世纪最后20年是中国当代文学手写时代最后的黄金时期,之后随着作家“换笔”进入电脑写作时代,当代文学手稿存量已非常稀少。“进入21世纪之后,文学界忽然意识到手稿的重要性。为防止手稿散失,中国作协和许多杂志社开始有意识收集手稿,并移交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统一收藏。”李敬泽介绍说。
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阅览部副主任慕津锋介绍说:“目前现代文学馆收藏的手稿有3万余件,重要藏品有老舍《四世同堂》手稿(国家一级文物),巴金《家》《春》《秋》(铅印修改稿)和《随想录》手稿,闻一多1946年牺牲前创作的《九歌》手稿,茅盾《子夜》、周作人《知堂回想录》、朱自清《敝帚集》、吴祖光《风雪夜归人》手稿。当代文学中,收藏有《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手稿,《骚动之秋》《沉重的翅膀》《少年天子》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手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