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呈现唐诗宋词
虽然《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反响不错,但也收到了一些意见,如页面卡顿、界面单调等等。除了改进这些用户体验上的问题,王兆鹏还有更多考量。
“就像一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我们今天读起来觉得是好诗,但是如果能走到那个地方去,就会发现风景确实和诗人描写的是一样的。这时就会发现不只是诗人写得好,而且风景就是如此,如果知道这些,对解读一首诗必然大有帮助。”
王兆鹏希望改进后的地图,可以“全景式”呈现唐诗宋词。“比如在地图上点开一首诗,除了文字信息,还能弹出场景画面,重现诗人写作时看到的自然景观。像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诗人为什么这么写,一看图片就明白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王兆鹏及其团队,与市场上的数据公司合作,不断改进。王兆鹏在采访时除了诗词名句,还不时冒出编程的专业术语,对各类技术名词信手拈来。“我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但一点也不排斥技术。当今的技术手段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学的解读方式,古典文学的学者应该多了解新的信息技术。现在的技术进步太快了,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理解了技术的逻辑,会给我们的研究视野带来极大的拓展。”
预计2019年年中,新版本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将会上线。“原本《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主要是想面向学术界,新版本将更多面向大众,优化一般网民的使用体验。这将是一个尊重市场规律的产品,增强体验感。古典文学不只是一种读物,也能变成有科技感和现代感的产品。”王兆鹏这样介绍。
数据库自主权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王兆鹏考虑最多的还有一事——数据安全。“怎样防止别人入侵我们的数据库、扒走我们的整理成果,我们花了大量精力来做这件事。整理一个数据库的劳动量非常大,但被别人‘黑’走却是分分钟的事。”
王兆鹏使用了诸多技术办法,来给数据加密,“安全”,是王兆鹏在其团队里经常提起的词。
也正是在提升数据库安全性的过程中,王兆鹏发现了将数据库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意义。“现在包括中国文献在内的诸多数据库,其所有权都在国外。现在的学术研究,谁掌握了数据库,很大程度谁就拥有学术自主权,别人就可以来定义你的文献价值和学术走向。我在整理数据的时候,深感我们在数据库方面的薄弱,甚至是中国古典文学,有不少数据库都在国外。”
王兆鹏希望,借着梳理文学地图的契机,能够打造一个翔实、全面、具备学术价值的数据库。“因为我用定量分析的办法研究古典文学很多年,其实也暗自憋着一股劲儿,想做出一个优质的、属于中国人的数据库,争得一份学术自主权。”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1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