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1月10日电(记者章利新 刘斐)“在大陆,我还有好多人想去见,好多风景想去看。”因为膝盖做过手术,78岁的张晓风拄着拐杖,走路缓慢,但她说要抓紧时间多去大陆走走看看,“有些地方可能去了发现没有什么东西留下,但它们单凭名字就让我牵挂”。
在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台湾作家张晓风的创作涉及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其中《行道树》《有些人》等作品入选大陆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她的作品内容涉猎广泛,对故乡的乡愁、对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乡愁、对现实的感悟,始终贯穿其间。
替上一辈人品尝故乡美味
张晓风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8岁随母亲一起赴台,后毕业于东吴大学。她被余光中称为“第三代散文家里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
记者近日在台北见到张晓风时,她身穿暗红色中式长袍,上面绣着飞舞的蝴蝶。说起往事和文学,她娓娓道来,语调温柔又透着自信,一如她的散文文风,“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
故乡是绕不开的话题。“我出生在浙江金华,因为小时候常听母亲讲故乡的事,就仿佛一直保留着那个地方的记忆。”张晓风说,金华产一种坚果叫香榧子,要历时三年才结果,是母亲常常提起的美食。
60岁时,她回到金华,终于尝到了香榧子的味道,那就是她记忆中故乡的味道。如今,大陆的一些出版社和读者经常给她寄香榧子。
去年10月,张晓风在宁波演讲交流,一位读者塞给她一箱橘子。“看到橘子,我很感动,因为那是浙江黄岩的橘子。”她说,因为她想起东吴大学中文系主任是浙江黄岩人,想起这位老师总是用浓浓的黄岩口音夸当地的橘子。
她还惦记着宁波的黄泥螺、扬州的鸡头米、南京的野菜马兰头……
“其实,关于大陆和故乡,多数记忆不是我自己的,而是来自我的父母和老师的记忆、上一辈人的记忆。我在大陆,走到任何地方,吃到什么东西,都会想起他们,好像是在替他们去那里,替他们品尝那些美味。”张晓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