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刘大先:文学也期待静水流深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 刘大先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文学历史上一些产生强大精神力量与思想价值的作品,其发挥影响往往在于静水流深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有些“平淡”,一个表征就是能够引起公众广泛热议的作品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情形。因为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营销方式,当下都要远胜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伴随着高等教育渐趋普及,读者受众群体也大幅度增加。按照常理,如果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不敢说产生轰动效应,至少在某个阶段会成为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多。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了吗?显然也不是。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在纸质期刊、出版和网络介质上,作品的发表数量更是呈指数级攀升。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此种现象的原因。

  从文学内部发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具体到小说门类上,社会、现实、生活的急速变革极大冲击了虚构写作。人们的认知常常赶不上社会变革的速度,这种不同步让小说滞后于热点话题,其传播空间被迅速崛起的各类新兴媒体上时效性更强的“非虚构”所挤占。当然,小说不同于新闻写作,本可以借助总体性把握、深度思考和价值观念的创设赢得更为长效的结果,但遗憾的是,在快节奏变革和聚焦短期注意力的语境中,当下不少小说失去定力,没能发挥所长。

  从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来看,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以媒体而言,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交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疑是人,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得到彰显;读屏时代的到来,让沉潜涵泳具有反刍意味的阅读方式转向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当然,作为精神性产品,文学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伦理道德和价值立场。但它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多方挤压,除非真正意义上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或者说树立新的价值,否则不可能从中胜出。

  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小说会消失。随着时代变化,具体“文学”形式也许式微,但“文学性”并不会消逝,它作为“文学”的精粹会变形、化身、落脚于其他艺术形式之上——即便是传统的小说形式也依然会寄身于新兴媒体之上,就像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实:老的媒体形式会成为新的媒体形式的内容。换个角度而言,文学尤其是小说反倒可能因此而获得它无法替代的优势,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像文学一样更多是个人化的劳动,这使得它能够更大程度上避免来自外部的侵扰,而集中于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成为短时间内的热点话题已经不重要,历史上那些产生强大精神力量与思想价值的作品,其发挥影响往往是静水流深。

相关新闻
习近平与王愿坚的文学情缘

编者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位作家的作品曾影响了几代人,并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党费》《三人行》《草》入选中小学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由他担任编剧的电影《星火燎原》《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他就是著名军旅...

中国文学创作四十年:从“伤痕文学”到“网络小说”

(改革开放40年·话变迁)中国文学创作四十年:从“伤痕文学”到“网络小说”   中新社北京10月6日电 (记者 高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从“伤痕文学”到“网络小说”,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文学创作随社会变迁而经历了斑斓起伏的发展...

文学,可以“私人订制”吗?

□彤彤    “私人订制时代”似乎已经来临,衣、食、住、行,这些物质的东西,除能够“私人订制”外,作为文化食粮的精神产品,如今,也可以“私人订制”,阅读可以“私人订制”,文学也可以“私人订制”了?   近日,一篇“私人订制会成未来文学发展方向吗”的文化报道说: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订制”专属小说,听起来像是科幻作品中的未来场景。但如今,...

文学大咖加持 翔安希元书院举行名家作品签赠交流

台海网6月25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张惠玲 通讯员 余庆东/文 张天骄/图) 位于大嶝岛上的希元书院,是厦门市第一家由个人出资创办的书院,这里不仅成为社区居民读书的好地方,还成为海内外文学名家的讲堂。23日上午,翔安区大嶝街道希元书院内座无虚席,一场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

78岁的名作家汪兆骞来厦开讲,助力同安全领域阅读活动

■汪兆骞开讲。洪艺明 摄    ■分享会现场。黄文水 摄   台海网6月22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如果把中国文学比作河流,新时期文学就是其中最湍急、最蓬勃的河段;如果把中国文学比作乐曲,那么新时期文学就是最华彩的乐章。”昨天上午,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双溪论坛—名家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