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原来,立秋有个伤感的故事……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凤凰网 杜梨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本文图片皆来源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今日立秋了,知了的青春就快要嚎没了,蚂蚱也蹦跶不了几天了,我们又庸庸碌碌地,迎来了收割皱纹的季节,真忧伤啊。

据说,在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 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真风雅。

来到北宋的东京,这一天满大街都是卖楸叶的,女子和儿童们都喜欢把它们剪出花儿来,戴在头上,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平安。这个风俗自唐朝开始,一直至今,散落各地,绵延不绝。把楸叶花插入云鬓,在汴京的大街小巷转一转,满眼新鲜的瓜果梨枣,好吃,有机,非转基因,有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正是北宋丰收的季节啊。

那家因为卖炒栗子而火爆开封的李和家,今天又是那么多人啊,原来是炒芡实上了,那些达官贵人和皇亲国戚都差人来买,只要吆喝一声“宫里来的”,递出彰显着他们尊贵的身份小金盒,李和就立刻给他们满上,丝毫不敢怠慢。若是士大夫和普通百姓去买,一包只需十文,用小片新鲜荷叶包着,并且掺一点点麝香,用红色小绳儿系好就可以拎回家啦,需要注意的是,有了麝香孕妇要小心喔!

可见和平年代的立秋,是多么可爱安逸呀,沿路逛逛买点瓜果蔬菜,排队买个糖炒栗子和炒芡实,戴着小叶子只管“贴秋膘儿” ,吃得嘴壮肚儿圆,什么也不用担心。

宋徽宗《文会图》

可是,大多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一切还是过去了。当我们从现代回望,看到靖康之乱后,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一同被俘虏而去,北宋朝廷覆灭,逃到江南的文人对于北宋后那些太平盛世的深切怀念,他们只要坐在一起就聊以前的时光,而且特别爱唱曹元宠的“甚时得归京里去”,一唱就掉眼泪儿。

《东京梦华录》里写尽了当时的人文风物,也许你看这一整本都是活色鲜香的食物美酒和节日风情,可是字字都浸着国破家亡的忧愁,故都越是美,心里就越苦。

李和家的炒栗子摊再热闹,也终究没有挺过北宋最后的秋天,随着外族人的入侵,李和的儿子带着栗子摊流落到了燕山。南宋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恺出使虏庭时经过燕山,李和的儿子还特地骑马追上使臣送来二十裹炒栗子,表明了身份后哭着走了。那二十包炒栗子里饱含着对故国的追思和深情,谁都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盛世难再,李和家的炒芡实和炒栗子绝技,也随着那个立秋的结束,彻底失传了。

伤春悲秋,本来就是文人天理,今天,不读几首诗,掉几滴眼泪儿,怎么敢说自己过了立秋?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立秋日

唐·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

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

 

立秋有感寄苏子美

北宋·欧阳修

庭树忽改色,秋风动其枝。

物情未必尔,我意先已凄。

虽恐芳节谢,犹忻早凉归。

起步云月暗,顾瞻星斗移。

四时有大信,万物谁与期。

故人在千里,岁月令我悲。

所嗟事业晚,岂惜颜色衰。

庙谋今谓何,胡马日以肥。

 

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

南宋·陆游

粥香可爱贫方觉,睡味无穷老始知。

要识放翁真受用,大冠长剑只成痴。

半饥半饱随时过,无客无书尽日闲。

童子贪眠呼不省,狸奴恋暖去仍还。

束书不观万事休,谁令识字惹闲愁?

胸中作祟知何物,不是当年老督邮。

独立溪桥看落晖,残芜漠漠蝶飞飞。

从来泽国秋常晚,叹息衰翁已衲衣。

 

菩萨蛮·回廊小立秋将半

清·王国维

回廊小立秋将半,婆娑树影当阶乱。

高树是东家,月华笼露华。

碧阑干十二,都作回肠字。

独有倚阑人,断肠君不知。

 

立秋晚

钱钟书

枕席凉新欲沁肌,流年真叹暗中移。

已产蟋蟀呼秋至,渐觉灯檠与夜宜。

一岁又偷兵罅活,几絇能织鬓边丝。

暮云不解为霖雨,闲处成峰只自奇。

 

 

相关新闻
《疯癫笔记》:一个从疯癫世界摆渡回来的人,打捞出迷失的灵魂们丢在时光深处的故事

立体书封 书名:疯癫笔记:我在美国精神病院的实习经历 作者:春媚 出版社:汉唐阳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定价:36.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记录了美国一家精神病院里的日常,展现了美国隐形、暗淡的一面,也书写了一群畸零人破碎、悲伤的内心。与此同时,作者向现代精神医疗体系不断发问,也贯穿了她自己一段伤痛的心路历程。这是一部可以多角度...

老鼓浪屿人:鼓浪屿的每栋别墅都有故事

台海网8月6日讯 据人民网福建频道报道 当那些能令人安静驻足的风景,那些渐渐远去却始终鲜活的童年记忆一次次见报重现,也一次次激发老鼓浪屿人的怀旧思潮。“鼓浪屿的每栋别墅都有故事。”说起家乡的一切,每个老鼓浪屿人的思绪立刻涌上心头。   热心读者、从事剪报收集二十余年,又是文史爱好者的鼓浪屿居民李世伟读了黄念旭、董启农的线路报道后,主动向记者介绍一条...

暖城故事丨社区总动员 救助3岁病童

台海网8月5日讯 据思明快报报道 3岁女童昕昕,突遭重病,患了急性淋巴白血病,而她的妈妈,还怀着8个月身孕,眼看着这个家陷入危境。  好在仙阁社区“大家庭”总动员,发起“爱心赶集”行动,汇聚爱心力量,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老党员们摆摊义卖,百岁阿婆掏出了2000元的生活...

旅行达人三年骑遍中国画出《流学的一年》故事

深陷生活泥沼,终日忙忙碌碌的现代人,似乎都在探讨如何“逃离”,如何“寻找自我”,但究竟以哪种方式寻找才有意义?一个叫白关的年轻人骑行了十二万里路,回答了这个问题。   近日,白关记录“流学”之旅的图书《流学的一年》由新经典文化出版。作者白关、700bikeCEO张向东、环球旅行达人谷岳揭开《流学的一年》创作背后的故事,探讨“究竟走多远的路,才能发现心...

守护和平的力量——中国军队海外维和故事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特稿:守护和平的力量——中国军队海外维和故事(简版)   新华社记者   1990年4月,中国媒体刊登了一则消息:我国派往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的5名军事观察员将启程赴任。短短一句话新闻,宣告中国军队海外维和事业拉开序幕。   走过27年海外维和历程的中国军队正用勇气、智慧和能力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守护和平,传播铸剑为犁、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