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历史尘灰  >> 正文

黄河九曲抱关来(3)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潼关渡:百二秦关万古雄,片帆黄水渡西风

  与水坡巷一样岁月静好的,还有黄河对岸的风陵渡镇。走过深具年代感的餐馆、剧院、车站,看着从街巷出来的人们一手端着茶杯,一手举着肉夹馍,就像时间静止在了这座晋、陕、豫三省交界的小镇上。

  说潼关,就不能不提风陵渡。风陵渡这个颇具诗意的名字,因为金庸先生小说中“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情节而远播于华人世界。尽管风陵渡镇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山西,但从历史文化传承上看,这个渡口也是潼关黄河古渡的一部分。

  “潼关作为港口的历史,并不比作为关口的历史短。”朱红斌说,从古到今,潼关古渡的范围包括风陵渡在内的陕、晋、豫三省交界处的十多个渡口,如永乐渡、十里渡、东关渡、吊桥渡等,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洪波一片接天明,几叶扁舟渡晓晴。秦晋漫云南北限,此陵自古达潼城。”潘耀祖《潼关八景》诗中的“风陵晓渡”给人开阔爽朗之感,同时也强调了自古黄河风陵渡就是陕西与山西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

  作为古代漕运的重要中转枢纽,潼关附近的漕运在春秋战国时已有迹象,汉代在此设立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河、渭河水运,此后多个朝代也曾兴建转运仓库,至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更是设立了潼津县,负责管理黄河大拐弯区域的船库、水运等船政运务。官员、船工根据河水流量,沿途分段建仓储粮,按季节分段区装运。水流畅通时,来自中原和江南的货物——尤其是粮食——则可经黄河达于渭河一路直抵长安。

  “潼关漕运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黄河漕运的一个典型缩影。”朱红斌说。

  随着唐王朝灭亡后长安地位的下降以及黄河水位的变化,不用再担负向国都运粮任务的潼关码头,开始更专注于商贸交往。山西的煤、铁、盐经此运销陕西、甘肃,关中的粮食、棉花及各种土特产,也从这里销往全国。

  在三省往来频繁的人员,也常以潼关渡口作为中转地。

  船上之人,或归乡、或赴任、或访友、或壮游,以不同的心情漂泊在这山河盛景之中,难免诗兴大发。潼关古渡,不只有杨过、郭襄的传奇,更有“片帆如席竟飞渡,关楼突出连云平”(清代陆元鋐《潼关行》)的快意,以及“百二秦关万古雄,片帆黄水渡西风”(清代惠椿亭《过潼关》)的豪迈。

  这其中最著名的,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出潼关渡河》中的感慨。诗人在浪高风急时吟诗放歌,更显豪迈激昂:“平原莽千里,到此忽嵯峨。关险山争势,途危石坠窝。崤函罗半壁,秦晋界长河。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

  船渡人,城亦渡人。潼关还是东汉官至太尉的“关西夫子”杨震故里。面对友人进献的钱财,杨震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拒礼,其“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清廉正直,在历朝历代都极受推崇。收录于《全唐诗》的周昙《杨震》一诗,就模拟了杨震的口吻叙写他拒绝馈赠的故事:“为国推贤匪惠私,十金为报遽相危。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

  此诗语言通畅,文风清新,寥寥几句一气呵成,杨震大公无私的形象跃然纸上。无独有偶,明代进士张维新在《吊杨伯起》一诗中的“节峻华峰削,风清陇树寒”一句,更以西岳华山的刚直磊落比喻杨震的高风亮节,令人击节叫好。

  “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黄河与秦岭“握手处”的山川特色,赋予了潼关在中国古代“战争与和平”中的显著地位,也孕育了杨震等先贤的正直品质。冯巍所居住的秦东镇四知村,杨甲子为宅院取名“清白堂”,又何尝不是潼关百姓对于此地斯人的永志不忘。

  “潼关在黄河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我们正深入挖掘好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把沿黄生态环境打造好,把黄河岸边的古城遗址保护好,聚力打造‘黄河最美第一湾’。”潼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永笛告诉记者,诗歌承载着潼关厚重的历史,潼关又给诗人提供了无限的灵感。“我们还将继续把潼关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良好的自然遗产资源禀赋转化成文旅产业发展的软实力,转化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 郑昕)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初冬黄河 候鸟翔集【图】

  候鸟在黄河宁夏段河滩上空飞翔(11月16日摄)。   初冬季节,黄河宁夏段迎来众多候鸟驻足觅食、休憩。初冬的黄河与候鸟构成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候鸟在黄河宁夏段驻足栖息(11月16日摄)。   初冬季节,黄河宁夏段迎来众多候鸟驻足觅食、休憩...

黄河岸边的“悬崖造林队”:誓把黄土变绿地

新华社西安10月24日电(记者 李梦婷、张博文) “慢点儿放树苗!”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的一处山坡上,“悬崖造林队”队长王永红和队员们将树苗挂到无人机上,操作手柄,看着无人机飞向另一侧山坡。“以前我们只能肩扛背驮树苗上山,一天上下山一二十次,今年引进无人机后,效率高...

时政微纪录丨江河战略 久久为功

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沿黄九省区,三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座谈会,专题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指引。 黄河安...

盛世修文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大型融媒体报道《盛世修文》,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推出《盛世修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 循着考察足迹,在黄河之畔读懂中国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来到黄河之畔,深以为然。 黄河之水天上来。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几”字形的大写意横跨三大阶梯,5400余公里奔流不息,冲出峡谷、塑造平原、汇聚百川、东入渤海。 不负黄河万古流。奔腾在华夏文明的历史河床上,黄河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