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历史尘灰  >> 正文

黄河九曲抱关来(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潼关城:津楼落日望,萧索不胜秋

  在潼关古城景区外数公里一处叫“麟趾塬”的高地上,麦收后的秸秆和杂草一起覆盖着黄土,农人正用机械整饬着田地,为下一季的播种做准备。农田旁,四五米高的残破夯土城墙立于寒风中。从一处豁口向外望去,不远处三河交汇盛景与中条山脉尽收眼底。

  潼关城随关隘的设立而兴建。在这片高地旷野上,汉、唐两代潼关故城比邻而立,如今虽只剩下长满了飞蓬、狼尾草的土墙,但仍能从位置、规模和形制上感受当时的雄伟。

  诗歌中的唐代潼关城则更引人遐想。“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韩愈在《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中的名句,渲染了潼关开城迎接军旅凯旋的欢快场景。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在黄鹤楼留下过千古名句的唐代诗人崔颢,以一首《题潼关楼》描写潼关关城,其壮阔也不遑多让。

  随后历代的潼关城,则由于黄河河道的收窄,不断向山下迁移至如今的潼关县秦东镇一带。明代潼关故城西门遗址,至今依旧留有半月形的瓮城遗迹。“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城门曾建有雄伟城楼,潼关八景之一的‘谯楼晚照’即指西门城楼落日余晖时的壮美景色。”冯巍说,城楼正中悬挂的“中流砥柱”四字牌匾,正是潼关城战略地位的最好写照。

  “画楼突兀映麒麟,斗角钩心满眼春。待得夕阳横雁背,鼓声初动少行人。”在诗人潘耀祖写于清康熙年间的《潼关八景》诗中,从城楼雕梁画栋的静态到大雁、行人的动态,“谯楼晚照”盛景喷涌而出。

  相比之下,与潘耀祖几乎同时代、曾在潼关为官的唐咨伯虽也吟咏城楼,但基调却低沉许多。“津楼落日望,萧索不胜秋。故垒蓬蒿满,风烟处处愁。”这段描写,倒也完美呼应了如今游人来到西门遗址怀古时的心绪。

  也正是自明清时期开始,潼关逐渐从军事据点转变为城镇,至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正式设立潼关县,士人、商贾等陆续迁入。据《潼关县志》记载,至清道光年间,潼关已有4.6万余人,城内的书院巷、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下南门街、西关大街等50多条街巷纵横交错。

  如今潼关县内仅存的一条古城街巷,是南邻城墙的水坡巷。水坡巷西巷口早年间对着潼河,整条800余米长的巷道呈“V”字形,地势东高西低,是一条在关中地区乃至我国北方都十分罕见的水街。巷内两侧,明清以及民国民居因势而建,“望三益”“凝瑞居”“清白居”……一个个清雅的宅邸名号,在岁月风雨中诉说着往昔故事。

  “潼关城,两头尖,北靠黄河,南靠山……”年届九旬的水坡巷居民杨甲子,用浓重的关中乡音唱起潼关民谣时声如洪钟,没打半点儿磕巴。他自小在潼关城下长大,家宅后院的土墙,正是旧时潼关城的南侧城墙。

  “这条巷子里,比我年纪更大的还有不少。”这位老汉说着,用手指向门外不远处的一棵槐树。古槐为清乾隆皇帝巡视潼关时植下,已有260多年树龄,形态如同一条盘踞的龙,匍匐于巷道,遒劲蜿蜒、气势如虹。据当地人讲,这棵“龙槐”树高7米有余,树身粗壮,现在露出地面的仅是一小部分,地下至少还有6米。

  2019年,水坡巷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古街,引来不少游客探访、寻古、“打卡”。“这条古街在,这些房子和老物件在,我的潼关城就一直在。”杨甲子说。

  “关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关”,在城关一体的和平年代,军事重地早已让位于人间烟火。城中精巧的石刻砖雕、垂花门楼,其背后的故事和雄浑的关隘一起,留待人们持续挖掘。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初冬黄河 候鸟翔集【图】

  候鸟在黄河宁夏段河滩上空飞翔(11月16日摄)。   初冬季节,黄河宁夏段迎来众多候鸟驻足觅食、休憩。初冬的黄河与候鸟构成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候鸟在黄河宁夏段驻足栖息(11月16日摄)。   初冬季节,黄河宁夏段迎来众多候鸟驻足觅食、休憩...

黄河岸边的“悬崖造林队”:誓把黄土变绿地

新华社西安10月24日电(记者 李梦婷、张博文) “慢点儿放树苗!”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的一处山坡上,“悬崖造林队”队长王永红和队员们将树苗挂到无人机上,操作手柄,看着无人机飞向另一侧山坡。“以前我们只能肩扛背驮树苗上山,一天上下山一二十次,今年引进无人机后,效率高...

时政微纪录丨江河战略 久久为功

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沿黄九省区,三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座谈会,专题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指引。 黄河安...

盛世修文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大型融媒体报道《盛世修文》,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推出《盛世修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 循着考察足迹,在黄河之畔读懂中国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来到黄河之畔,深以为然。 黄河之水天上来。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几”字形的大写意横跨三大阶梯,5400余公里奔流不息,冲出峡谷、塑造平原、汇聚百川、东入渤海。 不负黄河万古流。奔腾在华夏文明的历史河床上,黄河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