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抱关来
在诗歌中品读两千年潼关
初冬时节,朔风猎猎。响晴时,远眺黄河,即便站在山西省地界上的风陵渡镇,河对岸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的潼关古城景区也在视线的最醒目位置。2000多年来,被称作“关中锁钥”“华夏雄关”的潼关,尽管几经黄河河道变迁而数易其址,但一夫当关的雄伟和兵家必争之地的价值却从未改变。仅见于古代史书中的战事就有82场,其中不乏关乎定鼎天下的关键一役。
这里见证了曹操的“割须弃袍”,见证了宇文泰与高欢的连番鏖战,见证了安史之乱时名将高仙芝、哥舒翰的英雄末路,也见证了元末红巾军的势如破竹。三河交汇、岳渎相望的地形地貌,给史家留下了丰富的材料,也赋予了诗家无尽的灵感。杜甫、岑参、韩愈、张养浩、顾炎武、谭嗣同,都曾在此地抒怀,从潼关联想到山河沧桑、四季更替、人世聚散以及王朝兴衰。在诗歌中,一个远比这座关隘、这座城池更加底蕴悠远的潼关,徐徐走来。
潼关路: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潜滴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首张养浩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起头,是潼关诗歌中最常为人传诵的一句,也精妙地点出了潼关独特的地理位置。
“天设潼关金陡城,中条华岳拱西京。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明代诗人王廷相的《潼关》一诗,同样道出了此地的险要。“天上来”的黄河水切穿黄土高原奔涌南下,“撞”上横卧于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的秦岭,“逼”出一个将近直角的大拐弯。同时,流经陕西关中平原的渭河、北洛河,也在接近拐弯处汇入黄河,形成大片湿地。
南北有中条山和秦岭雄峙,周遭则是河网冲刷出的大片泽泊,潼关的存在,就像相距不远处的西岳华山“自古一条路”一样,是古代连接关中平原和河洛平原最重要的关隘与要道。
除了地理的险峻,潼关的拔群还在于国运。位于关中东大门的潼关,扼守着从长安到洛阳两座古都之间最便捷的“崤函道”。
“平关中,路向潼。济浊水,立高墉。”这首汉代乐府诗相传为曹操征伐马超时军中人所作,是现存吟咏潼关最早的作品。巧施离间计赚取潼关后进而入主长安,是曹操在赤壁兵败后重新振作的关键一役,也奠定了此后曹魏政权的基本疆域。
定潼关而谋天下的意涵,同样体现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潼关口号》中:“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坐拥长安、洛阳的帝王看承平时的潼关,自有君临天下的自信。可谁承想安史之乱旋即发生,反军在攻破洛阳后继续进逼长安,潼关终告失守。
明代张瀚的《关中十首·其三》中的两句,刻画的正是唐明皇执政后期一系列错误决策的“失德”迹象:“失律哥舒翰,遗谋杨国忠。此时唐天子,行幸华清宫。”
在不少专家看来,潼关的得失,往往是中国古代王朝命运走向的转折点。“潼关在商周、先秦时期虽未置关,但已经是个天造地设的险要之地,被称为‘桃林塞’,在虢国败犬戎、晋国假途灭虢等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潼关县博物馆馆长朱红斌告诉记者。
东汉时始建潼关关隘,正式开启了这里“威震千古”的新纪元。明代《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在文史专家、渭南师范学院退休教师冯巍看来,潼关的易守难攻,不只在于其扼守着两都之间的必经之路,更是一整个并联、协同的防御体系。“潼关在背靠着的秦岭建立起了长达十几公里、能够及时传递信息和战令的城塞,称为‘十二连城’,同时还在山中划定了禁止一切人等穿行的‘禁沟’,有效防止迂回偷袭,保证了潼关正面防御的稳固。”
然而“治国以德而不以险”,曾在北宋时入仕国子监的石介,就在《过潼关》一诗中细数李隆基执政后期之颟顸。“昔帝御中原,守国用三策。上策以仁义,天下无能敌。中策树屏瀚,相维如磐石。最下恃险固,弃德任智力。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潜滴。”
潼关,随着唐末五代战乱后长安、洛阳两都的衰落,在战略地位方面大大减弱。但只要潼关还矗立在这里,就仍是后世为政者治国的一面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