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历史尘灰  >> 正文

黄河九曲抱关来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黄河九曲抱关来

  在诗歌中品读两千年潼关

  初冬时节,朔风猎猎。响晴时,远眺黄河,即便站在山西省地界上的风陵渡镇,河对岸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的潼关古城景区也在视线的最醒目位置。2000多年来,被称作“关中锁钥”“华夏雄关”的潼关,尽管几经黄河河道变迁而数易其址,但一夫当关的雄伟和兵家必争之地的价值却从未改变。仅见于古代史书中的战事就有82场,其中不乏关乎定鼎天下的关键一役。

  这里见证了曹操的“割须弃袍”,见证了宇文泰与高欢的连番鏖战,见证了安史之乱时名将高仙芝、哥舒翰的英雄末路,也见证了元末红巾军的势如破竹。三河交汇、岳渎相望的地形地貌,给史家留下了丰富的材料,也赋予了诗家无尽的灵感。杜甫、岑参、韩愈、张养浩、顾炎武、谭嗣同,都曾在此地抒怀,从潼关联想到山河沧桑、四季更替、人世聚散以及王朝兴衰。在诗歌中,一个远比这座关隘、这座城池更加底蕴悠远的潼关,徐徐走来。

  潼关路: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潜滴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首张养浩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起头,是潼关诗歌中最常为人传诵的一句,也精妙地点出了潼关独特的地理位置。

  “天设潼关金陡城,中条华岳拱西京。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明代诗人王廷相的《潼关》一诗,同样道出了此地的险要。“天上来”的黄河水切穿黄土高原奔涌南下,“撞”上横卧于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的秦岭,“逼”出一个将近直角的大拐弯。同时,流经陕西关中平原的渭河、北洛河,也在接近拐弯处汇入黄河,形成大片湿地。

  南北有中条山和秦岭雄峙,周遭则是河网冲刷出的大片泽泊,潼关的存在,就像相距不远处的西岳华山“自古一条路”一样,是古代连接关中平原和河洛平原最重要的关隘与要道。

  除了地理的险峻,潼关的拔群还在于国运。位于关中东大门的潼关,扼守着从长安到洛阳两座古都之间最便捷的“崤函道”。

  “平关中,路向潼。济浊水,立高墉。”这首汉代乐府诗相传为曹操征伐马超时军中人所作,是现存吟咏潼关最早的作品。巧施离间计赚取潼关后进而入主长安,是曹操在赤壁兵败后重新振作的关键一役,也奠定了此后曹魏政权的基本疆域。

  定潼关而谋天下的意涵,同样体现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潼关口号》中:“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坐拥长安、洛阳的帝王看承平时的潼关,自有君临天下的自信。可谁承想安史之乱旋即发生,反军在攻破洛阳后继续进逼长安,潼关终告失守。

  明代张瀚的《关中十首·其三》中的两句,刻画的正是唐明皇执政后期一系列错误决策的“失德”迹象:“失律哥舒翰,遗谋杨国忠。此时唐天子,行幸华清宫。”

  在不少专家看来,潼关的得失,往往是中国古代王朝命运走向的转折点。“潼关在商周、先秦时期虽未置关,但已经是个天造地设的险要之地,被称为‘桃林塞’,在虢国败犬戎、晋国假途灭虢等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潼关县博物馆馆长朱红斌告诉记者。

  东汉时始建潼关关隘,正式开启了这里“威震千古”的新纪元。明代《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在文史专家、渭南师范学院退休教师冯巍看来,潼关的易守难攻,不只在于其扼守着两都之间的必经之路,更是一整个并联、协同的防御体系。“潼关在背靠着的秦岭建立起了长达十几公里、能够及时传递信息和战令的城塞,称为‘十二连城’,同时还在山中划定了禁止一切人等穿行的‘禁沟’,有效防止迂回偷袭,保证了潼关正面防御的稳固。”

  然而“治国以德而不以险”,曾在北宋时入仕国子监的石介,就在《过潼关》一诗中细数李隆基执政后期之颟顸。“昔帝御中原,守国用三策。上策以仁义,天下无能敌。中策树屏瀚,相维如磐石。最下恃险固,弃德任智力。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潜滴。”

  潼关,随着唐末五代战乱后长安、洛阳两都的衰落,在战略地位方面大大减弱。但只要潼关还矗立在这里,就仍是后世为政者治国的一面镜鉴。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初冬黄河 候鸟翔集【图】

  候鸟在黄河宁夏段河滩上空飞翔(11月16日摄)。   初冬季节,黄河宁夏段迎来众多候鸟驻足觅食、休憩。初冬的黄河与候鸟构成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候鸟在黄河宁夏段驻足栖息(11月16日摄)。   初冬季节,黄河宁夏段迎来众多候鸟驻足觅食、休憩...

黄河岸边的“悬崖造林队”:誓把黄土变绿地

新华社西安10月24日电(记者 李梦婷、张博文) “慢点儿放树苗!”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的一处山坡上,“悬崖造林队”队长王永红和队员们将树苗挂到无人机上,操作手柄,看着无人机飞向另一侧山坡。“以前我们只能肩扛背驮树苗上山,一天上下山一二十次,今年引进无人机后,效率高...

时政微纪录丨江河战略 久久为功

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沿黄九省区,三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座谈会,专题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指引。 黄河安...

盛世修文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大型融媒体报道《盛世修文》,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推出《盛世修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 循着考察足迹,在黄河之畔读懂中国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来到黄河之畔,深以为然。 黄河之水天上来。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几”字形的大写意横跨三大阶梯,5400余公里奔流不息,冲出峡谷、塑造平原、汇聚百川、东入渤海。 不负黄河万古流。奔腾在华夏文明的历史河床上,黄河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