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历史尘灰  >> 正文

6000年前山东人来自何处?科技考古“读基因、识祖先、探文明”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齐鲁之地、孔孟之乡的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专项子课题,上海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生命科学学院金力团队联合厦门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东省考古研究院和烟台市博物馆等13家机构,对山东省境内18个遗址的69例样本进行古基因组提取、混合模拟分析,描绘出近6000年来生活在山东地域的人群基因之变,以分子考古手段描述了中华民族在齐鲁大地上实现“血脉融合”的动态过程。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子刊《当代生物学》。

  文少卿表示,这是他们首次从大汶口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商代、周代、汉代等不同历史时期考古遗址中获得有效的古代人类基因。

  研究显示,山东人群在历史上经历了数次“融合期”并最终进入“稳定期”。

  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人迎来第一个“融合期”。在这个时期,来自当地的采集狩猎人群(与东北亚人群更接近)、黄河中游农业人群、中国南方古代人群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相互融合。

  商朝时,山东是商族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在武王克商后,周天子在山东境内分封了齐、鲁、滕等诸侯国。科学家对取样于商周时期山东5个考古遗址的古人类基因组加以研究,发现这一时期山东又经历了较大规模的人群迁徙和融合——中原人群再次大量迁入山东。

  随后,经历秦汉一统中国,山东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再度趋于稳定,直至与现代山东人群几乎相同,基本“定型”。

  “通过古代人类基因组研究,我们重建了一部从史前文明时期至今的山东人群遗传史。”文少卿说,如今,随着古代人类基因组研究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考古正掀开“见物也见人”的新篇。(来源:新华社记者孙丽萍、丁汀)

相关新闻
学习绘文|三星堆文化瑰宝,焕新“重生”!

举世瞩目的三星堆,是数千年前中国先民留下的灿烂文明成果。天上的浩瀚星辰,地上的古城遗址,古老的马牧河静静流淌,见证了数千年的沧海桑田。   2023年7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等展陈,了解三星堆遗址发掘历程和古蜀文明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丨大桥下的他们,是总书记的牵挂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世界屋脊发源,汇百川入海,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大江上下,一次次深情眺望,一句句殷切叮嘱,一项项深远谋划,情牵母亲河保护,指引高质量发展。   大江上,一座座桥见...

马王堆研究院成立

记者从18日在长沙举办的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了解到,为深入挖掘马王堆汉墓文化内涵,湖南博物院当日成立马王堆研究院,未来将以开放式的学术平台,集结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力量开展科研合作。   1972年至1974年发掘的马王堆汉墓,是人们了解汉初社会风貌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厚重的文化基因与历史智慧。   开幕式上,中...

大手牵小手 城市微考古

台海网8月1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磊 陈琪燕 黄奕琳 实习生 吴晓倩 陈玄煜) 打卡文物建筑,当一回“四普”(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小队员,体验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高科技”,钻进博物馆看一场展览、听一场讲座,动手体验华彩唐装的设计和制作……2024厦门公众考古季活动全新升级,首次面向亲子家庭开展“大手牵小手 城市微考古”亲子考古体验营活动,报名截止时...

文脉华章|心向往之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感慨地说:“殷墟我向往已久”。   河南殷墟,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在诸多惊世考古发现中,甲骨文是重中之重。总书记在这里强调:“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