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众多茶饮和咖啡品牌推出茶汤与咖啡的融合式创新饮品,成为人们打卡和讨论的焦点。散发着茶香的卡布奇诺和荡漾着拿铁拉花的茉莉花茶成为很多人秋天的第一杯热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以来,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与此同时,咖啡消费市场也日趋繁荣,推动了茶和咖啡产品的创新迭代。茶汤与咖啡的跨界融合,为两种古老的饮品开辟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是不同文化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兼容并包、互学互鉴、融合创新的体现。
我们梳理了公元4世纪以来咖啡豆、茶叶、奶咖和奶茶在丝绸之路的传播普及以及679份网红茶咖饮品配方,告诉你关于养生茶饮与“续命”咖啡缘何相融,茶咖融合式饮品为何爆火。
01
作为顶流的茶咖,来自中国人的“奶茶基因”
咖啡和茶汤,看似泾渭分明,却沿着丝绸之路发生了奇妙的跨界融合。寻求茶咖相融的第一步,是成为甜奶茶和甜奶咖。而从茶和咖啡到加糖加奶、再到茶咖两两相融,茶叶和咖啡豆经历了丝路上长达十七个世纪的迁徙(参见图1)。
茶叶的种植和饮用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南方的茶叶和北方游牧部落的奶食流通开来。茶叶清新解腻、富含维生素,牛奶营养丰富、香浓且饱腹,人们经常将二者结合食用。有文献认为,南朝士族王肃“茶为酪奴(茶是牛奶的伴侣)”的说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奶茶的记载。
不过,酥油茶是更为公认的奶茶起源。公元7世纪前后,茶马古道在中国西南地区形成。吐蕃人将茶叶带回西藏,与牛羊奶和奶皮一同熬煮。制成的酥油茶解腻消食保暖,在藏区牧民中大受欢迎。
酥油茶经茶马古道和茶叶一同传入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恒河平原盛产牛奶和香料,加上来自阿拉伯半岛的蔗糖,人们将酥油茶改良为甜奶茶,即为印度拉茶的雏形。甜奶茶随茶叶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西亚地区,被改良为阿拉伯甜奶茶。
图1,茶叶和咖啡豆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以及奶茶、奶咖和茶咖融合式饮品的出现
奶茶在东方出现的公元6世纪,人们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卡法(Kaffa)山区的灌木丛中发现了先绿后红的咖啡果,食用后提神醒脑。后来,咖啡豆被出征也门的埃塞俄比亚军队带到了阿拉伯半岛。
公元16世纪以后,茶叶成为中国外贸的主要产品之一,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广为传播,远至欧美。与此同时,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把咖啡豆从红海西部带回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的欧洲商人首次将咖啡豆贩运回欧洲。在欧洲成功普及的咖啡又随殖民扩张被带到南美、北美洲国家。
甜奶茶的制作工艺亦随茶叶一同进入欧洲。荷兰人用更加醇厚的欧洲牛奶,并加入枫糖,制成的荷式风味奶茶浓郁香醇,成为现代奶茶配方的雏形。荷式奶茶于16世纪中叶被带入中国台湾,成为珍珠奶茶的雏形。英国约克公爵夫人改良荷式奶茶,在其中加入更多鲜奶和砂糖以削弱茶叶的苦涩口感。英式奶茶后被带入东南亚,在那里做工的印度人将印式奶茶和英式奶茶结合,形成当今马萨拉茶的雏形。
奶茶启发了欧洲人对咖啡的改良。荷兰人约翰·纽霍夫首次将牛奶兑入咖啡。而后,波兰人柯奇斯基在奥斯曼军队败退维也纳后,用军队留下的咖啡豆熬煮咖啡,并用更浓稠的鲜奶调制以中和咖啡的苦涩口感,成为拿铁和卡布奇诺的雏形。
19世纪,“加糖加奶”的饮用习惯随茶叶和咖啡豆传播到更远的世界,更大胆的跨界——茶咖融合——应运而生。
英国人将咖啡、牛奶和英式奶茶带入中国香港。码头工人首次将咖啡与炼乳、焦糖和茶叶混合,调制出抗饿又解乏的鸳鸯奶茶。南下经商务工的华人将鸳鸯奶茶带入东南亚,与当地奶茶和奶咖融合,形成具有南洋特色的鸳鸯冰(Cham Peng)、冰茶滴(Teh Peng Di)、虎咬狮(Neslo)等茶咖饮品,由街边摊贩售卖。
19世纪末,日本人将绿茶粉洒在奶咖中,形成当下抹茶拿铁的雏形。20世纪初,茶叶传入咖啡豆的故乡埃塞俄比亚,当地人将奶咖和奶茶混合并放入蔗糖,制成埃式风格茶咖(Spree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