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历史尘灰  >> 正文

中国已知最早陶排水系统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 距今约4000年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国考古学家对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陶排水系统的最新研究表明,该排水系统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是中国已知最早陶排水系统,可能是先民对环境危机的早期社会和环境适应策略,体现出一个史前社会进行集体水管理的早期案例。

2014-2019年,考古人员对平粮台城址进行持续性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图片来自曹艳朋)。施普林格·自然供图

  这项重要考古学研究成果论文,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副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庄奕杰副教授领导团队合作完成,北京时间8月14日夜间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水》上线发表。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中国中原地带,这里是温带季风性气候,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剧烈;夏季降雨每月可达500毫米。平粮台位于洪泛区,很容易获得水,但也面临气候不确定性的威胁。过去对亚洲各遗址的研究认为,在水利基础建设发展和社会等级之间存在相关性。不过,水管理的多种演变方式不一定在等级制权力结构之下形成,此前学界对此了解不多。

平粮台城址考古发掘图例(图片来自曹艳朋)。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张海、庄奕杰与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艳朋等合作,通过分析平粮台城址所在淮阳地区的147个沉积物岩芯,发现证据表明距今4200年前存在短期降水波动,包括一些极端降雨事件。他们还在平粮台进行大规模发掘,调查这里的460-600名居民如何应对洪水,研究发现平粮台城址的社群运行和维护着一个两层排水系统,其中陶排水管道可追溯至距今4100-3900年前,而另一个与房屋并行的排水沟系统延伸到另一个公共排水区,两者都似乎经过多次维修和重建。

  此外,围绕房屋的水沟似乎主要是在家庭水平上进行建设和维护,而公共空间里的陶排水管和沟渠则应需要规划与合作,平粮台城址被认为没有出现社会分层。研究团队认为,管理这类基建表明平粮台先民们合作的水治理方式。

  据介绍,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1988年2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早确认的史前城址之一。2014-2019年,系统的考古钻探和数字化记录分析结果显示,其平面形状为正方形,具有对称的城门布局,2019年在城内中轴线位置发掘出一条南北向的道路,两端分别对应南北城门,城内布局以南北向道路为轴线,规划有序。

平粮台城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图例(图片来自曹艳朋)。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后经大面积发掘,平粮台城址确认多排东西向分布、皆用土坯平地起建的高台式排房,门向朝南、布局整齐,高台排房和道路外缘分布有纵、横的排水沟。2019年在长排房西部,发现一组原址保存的陶排水管,东西向埋于室外,与居住区边缘有意挖掘的南北向水沟连通,同样的陶排水管道,在南城门附近还发现有3处,这些陶排水管节节套扣、构思精巧,或沿排房建筑的外缘平行分布,或纵穿城墙基础,陶排水管和纵、横连通的沟渠,共同构成目前中国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也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绝佳材料。

平粮台城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陶质排水管道(图片来自曹艳朋)。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张海表示,中原地区平粮台城址中,房屋、排水系统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有序规划、建设和维护明确指示一个有效的治理组织的存在,但平粮台的房屋和墓葬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这说明平粮台的社会治理并非是基于个人威权的管理。

  此次研究作为一个绝佳的案例,展示环境变化、建筑技术变革和社会组织互相作用,共同促成“社会合作治理”的水管理模式,也为理解东亚季风区水社会的起源和社会权力的发展提供一种不同的模式。同时,平粮台遗址的史前排水系统还体现了中原地区权力结构中一个以往被长期忽视的模式,可为厘清社会复杂化和早期国家崛起不同途径提供新的方向。(来源: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相关新闻
@热爱打卡博物馆的你 一组数据看十八大以来考古新成果

7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负责人介绍了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文明的相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文物局围绕我国考古最新发现成果,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18个重大项目,组织实施268项主动性考古项目,创建了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评定和公布了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福建平潭:海坛海峡水下考古调查紧张进行

近期,福建平潭海坛海峡水下考古区域调查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国考古01号”考古专用船正对海坛海峡南部区域进行扫海测量。海坛海峡位于福建平潭主岛与福清之间,海峡内浅滩暗礁密布,海况复杂,自古即为福建的重要航道。   记者:郭圻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福建:迈向“文物强省”的必答题

26日,在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南平市获授“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匾牌。 就在去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19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的城村汉城遗址成功入选,成为福建继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之后第二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目前,福建有世界遗产5处,数量并列全国第2位;全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251处,居全国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辽上京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 首次确认宫城位置

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举行的首届辽上京文化论坛上,专家介绍,辽上京遗址考古取得系列新突破。   辽上京考古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从2011年起通过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首次确认了辽上京宫城的位置和规模。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东,平面呈近方形,东...

2023年厦门公众考古月活动走进厦门版“茶马古道”

台海网6月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磊 黄奕琳 刘彦玫)“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家乡厦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热爱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昨天,结束连续5天的田野考古实地体验行程,年龄最小的参与队员陈舒昕意犹未尽地告诉导报记者。“2023年厦门公众考古月”是厦门市首个面向公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