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历史尘灰  >> 正文

“靖远”舰出水文物在保护修复中重焕“新生”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兰栋正埋头用刻刀剔除一件文物表面的锈蚀物。 赵晓 摄

  中新网济南3月17日电 题:“靖远”舰出水文物在保护修复中重焕“新生”

  记者 赵晓

  刻有鱼纹的烟斗、带图案的金色纽扣、48厘米长的船构件……记者17日走进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与利用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兰栋的工作台上整齐摆放了数十件“靖远”舰出水文物,他正埋头用刻刀剔除一件铁质文物表面的锈蚀物。

王泽冰(左)与兰栋交流出水文物修复情况。 赵晓 摄

  2022年8月至10月下旬,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开展了“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此次发掘确定了沉舰锅炉舱、艏弹药舱、艉弹药舱的位置,基本摸清了沉舰残骸的整体情况,共出水各类文物200余件。

兰栋正在用洁牙机清洗文物表面。 赵晓 摄

  “今年1月,我开始投入到这批出水文物的修复工作中,到现在已经清理完成三四十件,目前正在对它们进行脱盐处理。”兰栋告诉记者,“靖远”舰出水文物以金属品居多,要通过清洗、除锈、脱盐、缓蚀、封护处理等步骤进行保护性修复。

带图案的金色纽扣、刻有鱼纹的烟斗。 赵晓 摄

  兰栋说,脱盐过程最为耗时,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金属尤其是铁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在脱盐过程中产生新锈,让这项工作更具挑战性。

  “这件文物刚出水时,附着厚厚的锈蚀层。我将其表面杂质剔除后,用蒸馏水浸泡脱盐,但发现产生了新锈蚀,又尝试使用原浆纸吸附脱盐,效果还不错,它现在基本恢复了原貌。”兰栋指着一件处在脱盐阶段的铁构件文物说。

资料图:发掘出水的21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炮弹。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供图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金属文物在修复之后重现光泽,表面的刻字、纹样清晰可见。“这些文物经过保护修复处理,可以恢复稳定状态,基本达到对外展览的条件。”兰栋称。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泽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8年到2022年,该中心围绕威海湾甲午沉舰课题开展了系列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大量出水文物亟待保护修复。与田野考古出土文物不同,海洋考古中发现的文物长期浸泡在高盐高压的环境中,出水后要第一时间进行脱盐处理,文物保护和修复任务繁重。

资料图:发掘出水的弹药类文物。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供图

  目前,“靖远”舰出水文物一部分被存放在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实验室进行保护性修复,另一部分体量大的炮弹,被保存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在‘靖远’舰遗址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1枚口径为210毫米的克虏伯炮弹,是迄今为止水下考古发现和打捞出水的口径最大的炮弹。”王泽冰说,考古人员还发现两箱完整的哈乞开司37毫米炮弹,以及多枚电发火管。据史料记载,北洋海军只有“致远”“靖远”等战舰装备了使用电发火管的电控火炮齐射系统。

资料图:考古人员在现场起吊弹药箱。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供图

  王泽冰透露,出水文物还原了许多战争细节。考古人员在现场发现大量弹壳,说明当时战况比较激烈,北洋海军对外进行过英勇反击。未击发的炮弹普遍结构完整,都是原装进口,比较先进,从侧面佐证“炮弹掺沙”的传说并不符合史实。

  “今年我们将继续开展‘来远’舰水下考古工作,完成后将全力投入威海甲午沉舰出水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中,争取尽快对外展陈,让文物与公众见面。”王泽冰表示,在开展甲午沉舰遗址调查的过程中,先后有2000多件文物出水。下一步,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工作重心将逐渐向水下遗迹日常监控监测、甲午沉舰出水文物修复和展示利用转移。(完)

相关新闻
河北行唐故郡遗址考古工作稳步推进【组图】

3月16日,在河北行唐故郡遗址考古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对二号车马坑的3号车进行清理。   河北行唐故郡遗址位于石家庄市行唐县故郡村。从2015年起,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庄及行唐县文物部门持续对遗址进行考古工作,目前累计发掘14000多平方米。  ...

甲午沉舰“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发现大口径炮弹

△起吊弹药箱 记者近日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获悉,为探明威海湾甲午沉舰现况,2022年8—10月下旬,山东省水下考古中心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威海地方文博机构开展了“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水下队员抽沙发掘 2022年度完成抽沙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掘确定了沉舰锅炉舱、艏弹药舱、艉弹药舱的位置,基本摸清了沉舰残骸的整体情况。 △“靖远”...

这规划、这引水——瞧,5000年前的石家河古城有多先进!

30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因山势而建,南北相连、独具匠心;3条水系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可防洪蓄水、灌溉农田。记者22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湖北天门石家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最新成果,新发现的大型城址及城内水利系统,将进一步深化对石家河古城以及长江文明的认识。   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界前辈严文明、赵辉、张弛等在石家河开展系统考古发掘,随后公布该...

五项考古成果再次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北尚义四台遗址等5项考古的重要成果。无论是北方新型史前文化的发现,还是边疆地区祭祀制度、手工业技术发展,抑或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建筑营造,考古再次让人们看到了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绵延不断、多元一体的特质。   河北尚义四台遗...

陕西考古发现约2400年前“冲水式”厕所

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栎阳城遗址的三号古城进行考古发掘时,在一座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发现一处距今约2400年的高等级厕所遗迹,其由台基上的室内厕位和房外排污坑两部分组成,受晚期遗存破坏,厕位上部结构不存。这是中国历代宫城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例厕类遗存,也是我国考古发现的第一个“冲水式”厕所。(记者:杨一苗) 来源:新华社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