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历史尘灰  >> 正文

五项考古成果再次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光明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北尚义四台遗址等5项考古的重要成果。无论是北方新型史前文化的发现,还是边疆地区祭祀制度、手工业技术发展,抑或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建筑营造,考古再次让人们看到了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绵延不断、多元一体的特质。

  河北尚义四台遗址:发现一种新的北方考古学文化

  四台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面积约15万平方米,距今10400年至6400年左右。

  尚义四台遗址可以区分为年代不同的五组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第一组遗存中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6座半地穴房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认为:“这是四台遗址最大的亮点,它们是证据最充分的、迄今中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房子。这就是定居的开始。”第二组遗存中也有4座半地穴房址。这些成组的房址,是北方地区最早的村落定居的实证,表现了人们从旧石器时代那种流动性栖居,向新石器时代早期逐渐定居的转变。

  遗址还出土了压印纹陶器、细石器等遗存,再结合半地穴房址等,四台遗址的特征鲜明前所未见。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战护表示,这是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可被命名为“四台文化”。“这是我们北方万年文化史的最新实证。”他说。

  第五组遗存出土了一只大口尖圜底罐。赵战护介绍,在目前国内的报道中仅此一件,但它神奇地体现出与俄罗斯贝加尔地区出土的陶罐在纹饰和器型上的相似性,展现了四台遗址与更远的北方文化交流与互动。四台遗址在不同时期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的见证。

  云南晋宁古城村遗址:找到滇文化的一个源头

  古城村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大型湖滨贝丘遗址,由大量尾部被敲破的螺蛳壳与灰土层交替堆叠形成。这些贝类,主要是来自滇池的螺蛳。螺蛳壳被用来做建筑材料。考古发现了大量被古人食用螺肉后丢弃的碎螺壳,碎螺壳与灰土层层交替堆叠形成居住面或者路面,完整的螺壳也被用来作为居住面下面的垫土层。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然朝介绍,在房址的周围,还发现了一类特殊的“螺壳堆”遗迹——由粉色的砂岩粉末和完整螺壳混合形成的一种堆状的遗迹,平面形状接近圆形,螺蛳堆的东西两侧都有规则的圆形柱洞。“从堆积特征和形式推测,此类遗迹可能和某种手工业加工有关系。”她说。

  螺蛳与滇池区域生活的人们关系密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介绍:“贝丘遗址在云南地区是一种文化现象,南诏起源神话传说就有和螺蛳相关的故事,滇池早期建成传说也是如此。”古城村遗址厚达数米的螺壳堆积,以及大量独具贝丘遗址特色的遗迹遗物的发现,再现了湖滨古代先民泛舟滇池,捞螺捕鱼的文化景观,也为全面探讨滇文化出现之前,滇池地区的聚落形态、生业模式、族群构成、古滇池环境变迁等重要问题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疑似始皇西巡祭祀场所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四角坪遗址是一处秦代大型建筑遗址,专家推测可能为秦始皇西巡祭祀场所。

  四角坪遗址是人工将原有四格子山山顶削平,形成面积约为28000平方米的山顶平台。平台外围夯筑一圈围墙,平台上筑高台、建廊庑。四角坪遗址由中部方形夯土台基、土台四边正对的四组附属建筑,以及四角曲尺形附属建筑组成,整体呈中心对称,每组建筑之间又呈轴对称。“俯瞰遗址,如同一个编织精美的中国结。”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侯红伟表示,如此规模、规制的建筑群在国内同时期考古发现中是相当罕见的,推测为秦帝国时期大型礼制性建筑,是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标志之一。

  文献记载,秦始皇在东巡之前,曾在统一全国次年进行过一次西巡,所到区域为秦的北地郡(今平凉、庆阳地区)与陇西郡(今天水、陇南、定西地区),礼县作为秦人的祖庭之地亦在巡视范围。该遗址建筑层级分明、秩序井然,初步推测是一处有着特殊形制和特殊功能,与祭祀相关的礼制性建筑群,很可能就是为始皇帝西巡准备的祭祀场所。对于研究秦代政治、礼仪制度及建筑历史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陕西考古发现约2400年前“冲水式”厕所

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栎阳城遗址的三号古城进行考古发掘时,在一座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发现一处距今约2400年的高等级厕所遗迹,其由台基上的室内厕位和房外排污坑两部分组成,受晚期遗存破坏,厕位上部结构不存。这是中国历代宫城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例厕类遗存,也是我国考古发现的第一个“冲水式”厕所。(记者:杨一苗) 来源:新华社微博

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

“我们在‘文明冲突’的鼓噪中守正不移,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反对文明歧视,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回首这一年,从中亚古城撒马尔罕到印尼巴厘岛、泰国曼谷,再到沙特利雅得……世界,正深刻感知中华文明蕴藏的博大智慧。 11月1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

总书记与追梦人的温暖瞬间丨“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考察。“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丨解锁“国际巨星”的诞生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出品,现代快报+制作的“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第二季)”系列短视频燃情上线。30位顶流推荐官连麦互动,30个青青学习团沿着“大国重器”“...

一千多年前,他们在瓷器上书写爱、离别与乡愁……

在长沙博物馆近期举行的“长沙考古七十年成果巡礼”特展上 一件唐代瓷器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这只长沙窑青釉瓷碗上 题有一首失传的五言唐诗 住在绿池边,朝朝学采莲。 水深偏责就,莲尽更移舡。 长沙窑研究专家、长沙博物馆副馆长张海军介绍 “这首诗描绘了劳动人民采莲的场景,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