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历史尘灰  >> 正文

听文物讲故事丨满满的仪式感:海昏“礼仪简”首次揭秘西汉诸侯王礼仪行事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成就了中国“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海昏简牍研究团队依据数十枚竹简上的“王会饮义(仪)”等内容,推断其为礼仪类文献。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首次发现的专门记录诸侯王礼仪行事的文献资料。

  刘贺是汉武帝之孙,一生坎坷,历经帝、王、侯、民四种身份。研究团队成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田天说,刘贺墓中出土的这些竹简从内容、措辞来看,与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十分相似,被暂命名为“礼仪简”。由于“礼仪简”中记录的主体多为“王”,推测其为刘贺在山东为昌邑王时使用的礼仪文本。

  “除《仪礼》外,记录汉代实用礼仪的早期文献十分罕见,而记录诸侯王礼仪行事的文献更是首次发现。”田天说,从这些竹简可知,到刘贺为昌邑王时,诸侯王的礼仪行事已有成文的“仪”类文献可以依从。由此可推断,刘贺为昌邑王时的武帝中后期,是汉代“仪”类文献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规模制作“仪”类文献,是武帝“革除秦制、建立汉制”政治思路的一大体现。

  据田天介绍,研究团队已经从“礼仪简”中辨识出昌邑国的两大类礼仪:宴饮仪和祭祀仪,这些发现有助于人们了解昌邑王国的礼仪行事细节。

  一类为宴饮仪,其上记录了仪式参与者站立的位置、进退仪节以及主持者的号令等内容,如“右方王会饮义(仪)”“宾者、吏大夫皆反走复立(位)”“礼乐进,曰:‘请令相行乐器’”等。从竹简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宴饮仪的不同阶段,昌邑王站立的位置也有不同讲究,或西向,或南向。宴饮上还有演奏乐歌的环节,这种形式一直影响到今天,如,人们喜欢在宴会上播放音乐。

  另一类推测与由诸侯王主持的祭祀仪式相关,竹简上文字经初步辨识有“史、祝赞曰:嗣王某……尽如义(仪)”等内容。专家依据已有文献资料推测,这里的“嗣王某”为昌邑王的自称,“如义(仪)”为“符合‘仪’类文献规定”的意思。这类文本的篇末发现了字数统计“凡八百六十五字”,推测其为昌邑国祝史书写并使用的一种完整、固定的文本,用于指导实际行礼的过程。

  专家还表示,从先秦到西汉中期之前,以“进退容止”为核心的容礼,一直是儒家礼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因为早期文献缺失,对于具体礼仪行事如何实施,一直缺乏讨论的基础。海昏“礼仪简”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缺失。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海昏侯“国除诏书”被发现 首次揭示刘贺去世时间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刘贺墓中曾出土了5200余枚简牍。日前,海昏简牍研究团队从这些简牍中释读出一封诏书——国除诏书。据诏书整理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博介绍,这是迄今发掘出土的首份西汉国除诏书实物,诏书记录了刘贺去世后海昏侯国除国的历史,其中一些...

重大发现!汉文帝霸陵,找到了【视频】

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聚焦甘肃、河南、陕西三个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会上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记者获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线上发布会聚焦汉唐时期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汉代第三位帝王汉文帝的霸陵无疑是关注度最高的项目。在没有确认墓主人身份之前,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这处墓葬一直被称之为“江村大...

重大历史题材舞剧《张骞》举行首演【组图】

10月27日晚,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演员在舞剧《张骞》中表演。   10月27日晚,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为蓝本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舞剧《张骞》,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首演。该剧由《授节》《守节》《传节》《使节》四幕组成,演绎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展现了各民族...

海昏侯墓何以让中外重新认识中华汉代文明?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自考古发掘以来,共出土各类珍贵文物超1万件(套),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中国汉代文化风貌。   海昏侯墓的发掘研究能否让中外重新认识中华汉代文明?这对研究中华文明带...

“汉海昏侯”牵手“秦兵马俑”再现秦汉文明【组图】

“大秦雄风——秦始皇兵马俑展”29日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公园开展,69件/套来自秦始皇帝陵遗址的精品文物展出,牵手“海昏侯”,再现秦汉文明。 69件/套来自秦始皇帝陵遗址的精品文物展出。 李韵涵 摄   为进一步展示海昏侯国遗址优秀历史文化,提升遗址公园知名度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