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历史尘灰  >> 正文

浙江衢州发现的西周墓葬群或为“姑蔑王陵”【组图】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11月8日拍摄的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森 摄)

  在商周时期,如今的浙江中西部活跃着一个名为“姑蔑”的族群,但是古史对他们的记载并不系统完整。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历经4年,在浙西的衢州市衢江区发现了一处西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群,规格属浙江同时期墓葬之最。专家认为极可能是姑蔑国的王陵。

  这处墓葬群位于衢江区云溪乡的衢江北岸,已经发现10座,有6座进行了正式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张森介绍说,6座墓葬中有2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过发掘。其余4座则在2018至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衢江区文化部门进行发掘,它们分别是庙山尖土墩墓和孟姜一号、二号和三号土墩墓,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等器物。

  在庙山尖土墩墓,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域内首次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青铜车马器。它们造型精美,纹饰独特。孟姜一号墓出土了我国年代最早的“人字形”木椁结构。这种营建方法是在棺外用木板构成“人字形”的椁,再在椁外先填木炭,后填熟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正标曾主持发现了首座越国高等级贵族墓园,他说,孟姜一号墓的营建方式与后世的越墓有不少相同点,其墓葬等级在西周的越地中是最高的,当属王陵级大墓。

  孟姜一号墓的另一重大发现是“玦的复兴”。墓中出土了6组玉玦,单体数量约200件。目前已知的玉玦最早出现在黑龙江小南山遗址,距今已有9000年历史。此后,它又出现在距今8000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随后,玉玦“南下”到长江下游地区,出现在马家浜、河姆渡、崧泽、凌家滩等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研究员说,在那以后,玉玦消失了一段时间,到商周时又复兴了。此次出土玉玦的区域,应该是商周时期百越地区玦的“复兴地”。这种成组的玦饰甚至传播到了战国到西汉前期的滇国,也就是今天的云南一带。

  孟姜三号墓则是浙江地区同时期最大的土墩墓。它残留的土墩直径约70米,出土各类随葬品约200余件(组)。其中,以原始瓷器最为精美。张森说,结合碳14同位素测年和对出土器物的分析,这批墓的营建时间应该是从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偏晚。

  土墩墓流行于西周至春秋的江南地区,人们在平地修建土墩,再将死者葬在墩顶。浙江大学教授林留根长期从事土墩墓考古研究。他表示,修建土墩的葬法一直影响到后世的陵墓封土制度。此次发现是土墩墓研究的重要突破,它们当属高等级的贵族墓葬,换言之就是王陵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元甫研究员表示,和浙江北部的越墓相比,这批墓葬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很强的地方特色,考虑到其等级之高,应该与当时的姑蔑国有关,属于王陵级别。

  “此次发现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百越考古的重要突破,遗存的性质极有可能是姑蔑王陵。”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此次发现对于研究玉器传承、原始瓷起源、墓葬制度发展等重大课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表示,此处墓葬是浙江省内等级最高的西周墓葬,还有不少谜团待解,为此,文物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保护,做好系统性的考古调查。(来源:新华社 记者冯源)

上一页 1 23456789下一页
相关新闻
唐代一直以胖为美?那可不一定……

什么是“考古”?在著名考古学家齐东方看来,就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在他最近出版的《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中,也记录了很多从考古工作中得来的感悟。近日,齐东方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享了...

内蒙古发现31座2000年前的汉墓

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发掘出31座汉代墓葬,根据墓葬形制与出土陶器、钱币可推断出,墓葬横跨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约200年时间。   发掘的汉墓位于和林格尔县小红城古城西北约1公里的一处台地上。墓葬以西约2公里的明代大红城古城附近曾发现众多散布的汉代遗物,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初步推断明代...

从文物资源大国迈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

数据来源:国新办新闻发布会 制图:张芳曼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即将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有关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增一批文物资源、新建一批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利用及科技创新将...

中国考古学者百年追寻:仰韶文化从哪来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而百年考古的发轫点,则是距今7000-4700年、延续时间长达2300年之久的仰韶文化的重大发现。正是在仰韶村,考古学家揭示了史前华夏的人文之光,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寻根之门。   瑞典人的中国发现   提及仰韶文化,瑞典人安特生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安特生1874年出生于瑞典金斯塔,1901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

探寻文明根脉 筑牢自信根基——致敬中国考古百年求索【组图】

这是10月15日拍摄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这是7月9日拍摄的泉州洛阳桥(无人机照片)。洛阳桥是由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跨海石桥,始建于1053年,至今保存完好。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2019年12月14日,在埃及卢克索,中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