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铅铸钱 因经济动荡和“铜荒”
南汉使用铅钱作为主体流通货币持续时间之长,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当时铅钱“十当一铜”,就是与铜钱的汇率是10:1,铜贵铅贱。而南汉之所以选择用铅来铸币,综合研究者的说法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沿袭唐末的铸币成分,唐末为了防止“剪凿”等行为对钱币的损伤,铅的含量上升,南汉承之,在“乾亨重宝”之前,还在唐静海节度使任上的刘隐就铸过铅制“开元通宝”和铅制五铢钱;二是五代十国是“乱世”,经济受影响很大,为了降低铸造成本,使用铅代替铜;三是由铜荒而钱荒,两广地区铜矿稀缺,加上大量的铜用来修建宫殿,制造日用品,化钱为器的情况越来越多,对海外贸易的依赖也需要较大数量的铜钱作为支撑,都进一步强化了民间惜用、囤积铜钱之风,单向流通,恶性循环;四是以贱价的铅钱置换铜钱,也是南汉宫廷“搜刮民财,以供享奉”的一种做法。
概而言之,铅锭、铅钱说明南汉国经济状况并不是非常良好。
以贱金属铸钱并非南汉才有。有研究者指出:“五季之世,钱制大坏,滥铸大钱而外,铅、铁、锡、鑞(铅锡合金),一切低金属货币靡所不备,刘仁恭(唐末卢龙节度使,曾自立刘氏燕国并称帝)至于墐泥为钱(即以黏土烧制为钱),异想天开,千古奇闻。”
但如学者王贵忱所说,南汉的铅钱在广东货币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支付作用,“这本身就值得研究”。因为在六朝时“岭南诸州,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唐时“民间用布帛处多,用钱处少”。可见当时岭南地区货币经济不很发达。再就全国而言,“用铅作币材的官铸币乾亨重宝,铸造数量之多和使用时间之长,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铅钱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应该作进一步探讨的”。
铅锌在古代制钱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南汉的铅钱对毗邻的今越南地区也产生了影响。据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越南历史货币》一书载:“在公元917年到公元971年,安南主要受南汉政权的控制,这一时期,在安南流通的钱币中又增添了中国五代十国政权南汉的‘乾亨重宝’,乾亨重宝,南汉于公元917年始铸,有铜铅两种,在安南流通的是铅钱。”
越南仿制的铅钱文字也采用了中国汉字及“通宝”“元宝”等铭文称谓,制形也是方孔圆形。但中国的铅钱以铅为主料,而越南的铅钱中锌含量更高。在1745年左右,统治者公开宣布铸造锌钱(当时称为白铅钱) “天明通宝”,并诏令民间流通,在越南货币史上尚属首次。
实际上即使不考虑铅钱,铅锌在古代制钱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清代铅锌统称为铅,铜钱铸造中比例最高达到48%左右,与铜的含量不相上下。最为重要的铅锌材料来源地是贵州,因此形成了一条“黔铅京运”之路。据一些学者统计,黔铅京运年均占黔铅年均外销量的65.8%。
黔铅京运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至咸丰三年(1835年)中断,平均年运黑白铅450万斤以上,自黔西北大定府经四川永宁、重庆、湖北汉口、江苏仪征、直隶天津至京师,途经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直隶九省,水陆行程万余里。铅这种很早就被人类认识的金属,在繁荣人们的商品经济上,确实是个不容忽视的角色。
(来源: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供图:岭南金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