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还是“马踏匈奴鹰”——“国宝”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争议。
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号上发文称:该系教授宁强的最新考古研究发现,“马踏飞燕”铜奔马应改名为“马踏匈奴鹰”。
这件国宝目前为甘肃省博物馆收藏。馆长贾建威已经听说了宁强教授的学术观点,但是他说“也有专家不同意他的观点。”
现在,贾建威和他的博物馆同事依然使用着这件国宝最准确的称呼:“铜奔马”。
首师大考古系:“马踏飞燕”应为“马踏匈奴鹰”
11月27日,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号上发文称:该系教授宁强于2020年8月26日带研究生在兰州甘肃省博物馆参观考察时,发现俗称“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铜奔马脚下所踏的鸟并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只鹰。经过比对相关考古资料,分析研究后,宁强认为应将“马踏飞燕”铜奔马改名为“马踏匈奴鹰”。
武威雷台汉墓军事仪仗队复制品(原件藏甘肃省博物馆)
11月3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宁强教授。宁强说,今年8月26日,宁强带研究生在兰州甘肃省博物馆参观考察时,发现被讲解员介绍为“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铜奔马脚下所踏的鸟并非燕子,更像是一只鹰。
“这是谁的鹰?鹰和马是什么关系?马踏飞鹰造型的铜雕表现的是什么主题?”他带着这些疑问回到北京后,开始比对相关考古资料,查阅历史记载,寻找准确答案。“我对铜奔马论证的起点,主要是由两个角度对这个作品的造型方式的分析。首先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这个(马)奔跑的姿态,不像一匹马在平时跑的样子,而是它有一种愤怒的表情体现在嘴上。它这昂扬斗志的精神状态,显然是一匹奔跑在河西走廊战场上的战马,处于战斗的姿态。再仔细看马蹄下的这只鸟,应该不是燕子。因为它的尾巴没有分叉。”宁强说道。
为什么宁强认为这只鸟是一只鹰呢?宁强表示,这就得回到另一个角度,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匈奴人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劲敌。汉武帝时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去世后,被安葬在汉武帝茂陵的东侧,他墓前的大型石雕像“马踏匈奴”正是用来纪念他打败匈奴的功勋。
匈奴鹰金冠(战国时期 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藏)
东汉时期,匈奴仍然是汉王朝的主要敌人。武威雷台汉墓建造时所处的东汉后期,敦煌人张奂(公元104-181年)在永寿元年(公元155年)被任命为安定(今甘肃镇原)属国都尉,曾率军大败匈奴。“武威雷台汉墓的主人是一位张姓将军,是否张奂的族人尚难确认,但他参加抗击匈奴入侵,立下战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在他的墓里除了这件‘马踏匈奴鹰’青铜雕塑,还有一个庞大的青铜军事仪仗队,庆祝胜利的主题非常明确。”
宁强发现,匈奴人很早就有崇尚雄鹰的习俗,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柴登的一座战国时期的匈奴墓中,出土了一件匈奴黄金王冠,冠顶正中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其造型与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蹄下的鹰非常相似,展开的双翅和扁平的尾巴完全一致,只是头部姿态有所不同。王冠上的雄鹰昂首挺胸,威严目视前方;而武威军马蹄下的鹰则是驯服回头,而且鹰嘴被踩在马蹄下已经无法再啄人或马了,显然是已经被打败降伏的样子。“内蒙古战国墓出土匈奴金冠上的雄鹰,是王权的象征,是匈奴人的骄傲。而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马蹄下的鹰则是被打败后回头降伏的标志。两只鹰都是匈奴人的表现,前者代表胜利和权威,后者表示失败和归顺。所以我认为应该将‘马踏飞燕’改为‘马踏匈奴鹰’。”宁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