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10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开幕,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计450余件。
展品以体现建筑
尽管不是一个以展品等级取胜的展览,但该展还是呈现了不少亮眼的文物。例如首次展出的养心殿符板和五供,铜质符板上刻镇宅灵符来守护宫室,前置香炉、蜡台、灵芝五供。在首次养心殿大修发现时,它们当时被放置在养心殿明间梁架内藻井的正上方。事实上,整座紫禁城也只有三座安放符板的建筑,分别是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
首次现身的符望阁漆纱是一种特殊织物。这件漆纱原先镶嵌在宁寿宫花园符望阁一层的栏杆罩上,正反面皆有相同图案装饰,又能完全透光,精美异常。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制作工艺久已失传。
符望阁所在的宁寿宫花园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休”后打造的专属宫殿群,里面一砖一瓦都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工艺巅峰水平,其规制几为一个微缩的紫禁城。
1773年,南方匠人们织造好十余片漆纱,千里迢迢送入故宫,成为符望阁里“纱窗”。作为纱窗,漆纱既要保证透气透光,还要保证坚韧耐用。经过现代科技手段探测,符望阁的漆纱是由纱芯层、纸样层、贴金层、打底层、晕染层和勾线层六层组成。“展出的漆纱就是其中一片。这是它在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古建部副研究馆员、策展人张杰说,因其脆弱的表面状况,以后也很难有机会再公开展出了。
而萌趣的一幕出现在太和殿脊兽的聚会上。“虽然各个脊兽都展出过,但这还是太和殿的脊兽首次一起展出。”张杰说。
在紫禁城古建筑屋顶上,脊兽的数量和位置都有一定之规,绝对不能逾矩。太和殿作为级别最高的建筑物,其屋顶脊兽数量最多达十个,且数量为双数,在紫禁城所有古建中仅此一例。展出的十件康熙年间琉璃瓦脊兽,按从前到后的顺序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行什仅太和殿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