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历史尘灰  >> 正文

“分餐制”是舶来品吗?其实还有这些古老饮食文化……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随着复工复产工作有序推进,近日,多地餐饮业按下“播放键”,也恢复了堂食服务,同时实行一人一桌、公勺公筷等措施,舌尖上的防疫毫不放松。

  近一段时间以来,文明用餐、推行分餐制的相关呼吁越来越多。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分餐制,慢慢过渡到会食制,最后演变为如今流行的合餐制。事实上,分餐制确实是一种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而它的推行,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资料图:图为福州一餐厅开始堂食试营业。 张斌 摄

  古代分餐而食的传统

  说起分餐制,可能很容易被认为是“舶来品”。实际上,中国很早就有分餐而食的传统。

  《周礼》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

  按古籍记载,铺设好坐具后,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分别放置在筵席之上,一人一案,西周时期的贵族们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

  两汉时期,分餐制得以继续传承。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举案齐眉”的典故也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古老的分餐制。《后汉书·逸民传》记载,隐士梁鸿与妻子孟光相敬如宾,孟光为梁鸿准备食物,奉上食物时会将食案举至额前,以示敬重。

  需要注意,分餐与合餐在同一时代可能共存。《礼记·曲礼》提到“饭黍毋以箸”“共饭不泽手”,有说法认为,这表明当时人们吃饭没有筷子,食物装在碗里一起吃,所以得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卫生。

资料图:3月14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重庆部分餐厅有序恢复堂食供应,不少市民戴着口罩前往排队吃火锅。 周毅 摄

  合餐制如何渐渐流行?

  而合餐制的流行,也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会食制”是其中的一个过渡。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介绍,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发展到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制,“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

  有一种说法认为,会食制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桌大椅的出现。唐代,少数民族的椅凳传入中原,当时叫“胡床”、“胡坐”,餐桌腿椅腿全部变高,围桌就餐的形式开始普及。

  到了宋代,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按照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那时已出现了“白席”,即帮主人下请帖、安排座次以及歌说劝酒的人。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接受了合餐制。《分餐: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中提到,到了明清时候,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吃顿饭就像走进了考场?厦门复工企业“花招”迭出保障就餐安全

台海网3月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钟鸿瑜)随着企业陆续有序复工复产,如何解决员工吃饭安全问题,成了一大难题。为此,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管理者可谓绞尽脑汁,“花招”迭出,其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家保持距离。 吃饭就像走进了考场   记者采访发现,为了吃饭安全,厦门已经复工的企...

厦门湖里区:人力密集型企业食堂供餐一律改为套餐制

台海网2月20日讯(通讯员 陈琼英 记者 钟鸿瑜)随着企业陆续有序复工复产,针对辖区内存在企业、用工人数相对较多的情况,湖里市场监督管理局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针对不同企业食堂,要求通过分餐制、错时制、间隔制等措施。   针对人力密集型的生产企业,市场监督管理执法人员要求食堂供餐一律改为套餐制,预先打包好饭菜,加快取餐就餐速度。采取按部门、分时段、...

由胡食文化到稻米文明

从热门影视剧中的美食谈起 前段时间,一部《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不仅让“长安”成为网络热词,也因剧中张小敬吃的水盆羊肉、火晶柿子、手抓羊肉等长安美食都具有极高的还原度,而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大唐美食及饮食文化的形成。   《长安》一剧中出现的唐代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其中包括胡饼,即芝麻烧饼,中间夹以肉馅,据说是波斯人发明的一种食物,经丝绸之...

两岸厨师烹饪大赛比拼客家美食【组图】

10月26日,广东梅州代表队展示客家美食“客家梅菜包”。   当日,为期两天的第五届全国海峡客家烹饪大赛在福建省连城县客家文化公园开赛,来自福建、广东、江西、台湾等地的37支代表队、109名烹饪高手同台竞技,交流美食烹饪厨艺,展示客家饮食文化。   新华社记者 彭张青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