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汇集三百余种典籍藏品,多本海内孤本、《资治通鉴》残稿、宋代“谱牒双璧”等参展
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上展出的宋代皇族谱牒。
《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宋嘉定六年淮东仓司刻本。此本传世孤罕,曾经火燎。
大量宋刻本集中展示,数本海内孤本汇集,众多善本首次亮相。今日,汇集全国330余种典籍藏品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观众既可以看到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也可欣赏不同版本的《四库全书》。
新京报讯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今日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这是数量、规模、等级最高的一次古籍展,也是国家图书馆110周年馆庆大展。国图将于9月9日迎来110岁生日。
此次展览汇集全国20多个省份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330余种珍贵藏品,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承办,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及各参展单位协办。
“近年来古籍界最重要发现”进京
记者了解到,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事业的成就,特别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成果,是此次展览的着重点。
北宋刻印本《景祐礼部韵略》曾是两宋科举考试的权威官韵,相当于宋代中小学的《新华字典》,保存了宋代的装帧,可谓价值连城。除佛教典籍之外,北宋刊本至今现存仅十余种,因此北宋刻印本《景祐礼部韵略》的发现,被视为近年来古籍界最重要的发现。这本古籍2013年被南京图书馆收藏,如今在此次大展中展出,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代表性成果。
近年来古籍普查中新发现的代表性古籍在展览中集中亮相,除《景祐礼部韵略》,还有国图近年入藏的国宝级早期雕版印刷品,其中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为国内已知有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展览还通过对比手法,展出古籍修复重点项目成果,包括《赵城金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天禄琳琅”、纳格拉洞藏经、山西省珍贵古籍的修复前后对比等,观众可以一窥“古籍医生”的妙手回春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