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江湖鸡毛  >> 正文

三分钟看部电影、五分钟读完名著?学者提醒:速成式消费无法抵达深度思考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文汇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三分钟看部电影、五分钟读完名著?学者建议:速成式消费无法抵达深度思考

  光依赖“知识胶囊”,小心“懒人包”败了阅读胃口

  “身处互联网时代,经常有声音说阅读削弱了,其实阅读本身并没有减少。拓展到智能手机时代以后,读图、听书、看视频等也算是广义上的‘阅读’,不少人的阅读量还增加了。但阅读量上涨的同时,阅读强度、鉴赏深度并没有同比增长。”近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关注到一个现象:注意力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下,为了在更短时间高强度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浓缩式解读相当流行,类似于三分钟解读一部电影、五分钟讲完一本名著……“懒人包”式分享或知识消费链接,在当下流行文化生态中并不少见。

  学界由此抛出话题:当经典文本被“加工压缩”成看似唾手可得的“知识胶囊”,人们渐渐依赖甚至习惯于走求知捷径,这份对“快”与“爽”的贪求会不会败了阅读的好胃口?

 

  直奔“标准答案”,是对丰富文本的扁平化误读

  文艺新形态大量涌现的当下,文学创作评论也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直播、音频、视频、综艺节目等传播形式和互联网渠道上,都不乏对经典文本的赏析,一些评论家对名家名作的解读因其话题性、“会抓梗”引发了不少年轻网友的关注。

  当“破圈”被频频提及,学者的种种“试水”尝鲜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扩大经典阅读的受众覆盖面,积极介入热门议题和大众文化等。评论家黄平认为,面对纷繁庞杂的文学现场,文艺批评的声音要保持“火热”,首先要保证“在场”。“眼下,文化研究不能局囿于‘象牙塔式’自说自话或小圈子游戏,需要始终面向鲜活的、正在变化的时代现场发言。”但他也提出,要找到一种新的批评方式来更好地对接时代,而不仅仅是迎合市场。

  罗岗提醒,大众需警惕满足于把复杂文本压缩成“懒人包” “知识胶囊”的速成心态,或是抱着直奔一个“标准答案”而去,“这就将阅读简单化扁平化了,无法对文本展开深层思考和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所面对的人生、对自我的理解都是复杂多义的,大学生尤其应该去读多面性的丰富经典文本,这种熏陶有助于刷新看待事情的维度和视角,从而终身受益”。

  在他看来,短视频和弹幕的涌现,愈发刺激着感官神经,这种强刺激性往往追求“几十秒内爆梗不断”或是“刻意猎奇”。他以《指环王》在大银幕重映为例谈到,不少人跑去豆瓣 “打一星”,原因居然仅仅是觉得这部电影“太长了” “不够爽”。“阅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读书量的累积,这里的读书更多是指带有传统性质的阅读,看个体能不能持续突破注意力的限度,把自己带出舒适区。”但显然一些读者或网友已经被“宠坏”,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一味追求“即时满足”或依赖“知识胶囊”,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放弃了更多可能性。恰如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戴维·温伯格博士曾发表对“知识胶囊”隐喻的不安——“似乎只要服用了就掌控了知识,等着被喂养并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好方法,真正的求知之旅必然包含提问,包含挑战,而不是将知识视为关于世界无可置疑的真理。知识永远承诺开放,而非封闭。”

  警惕“信息茧房”,海量碎片需要强大“处理器”

  因在综艺节目《奇葩说》担任导师金句频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成功“出圈”,在他的观察中,身处社交媒体异常发达的时代,年轻人既是流行文化的参与者和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他们对特别幽默搞笑的段子会有强烈的反应,这很自然”。但他也道出担忧:如果仅在娱乐文化背景下成长,年轻人对“枯燥”的忍受力非常低,这实际上对经典阐释、美学赏析都提出了特别大的挑战。“忍耐一个没有笑点,没有兴奋,没有生动言谈方式的时间非常短”,也容易导致阅读能力下降,破坏了养成深度阅读的能力。

  在他看来,碎片化阅读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对丰富信息的及时更新,让我们更加便捷地对这个时代有所了解,没有脱离社会;但另一方面对信息有辨别、有处理,就需要拥有强大的“处理器”,即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种能力如何获取?“光靠碎片化阅读显然很难,面对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尤其需要一个强大的处理器,这就离不开更深入地阅读书籍。”刘擎认为,要警惕所谓“信息茧房”给人提供的一种虚假的解决,“大数据算法往往会把你喜欢的同类东西喂送给你,让人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是以世界的部落化为代价的。同类相聚,然后你会发现同类之外的很多人完全不可理喻,跨越房间之间的深度交流就变得越来越稀缺。”

  在学者倪文尖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对文学的阐释,经典总是被经典的阐释所环绕,“每一代人的20岁肯定不一样,但我相信20岁时思考的问题有共通性”。他认为评论界亟需下功夫的,不是完全抛弃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样式,而是在策划制作精良的“知识大餐”方面持续精进。他期待更多学子能做“高明的普通读者”——有科班意识,突破“文学爱好者”的天花板。换句话说,不仅仅盯着小说情节的所谓“三分钟干货”,更要深刻理解作品内容和形式所蕴含的时代能量。

  (来源:文汇报;记者 许旸)

相关新闻
橡胶厂变“书房” 你爱上了吗?【组图】

这是天津巷肆创意产业园(4月26日摄)。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   墙外花香扑鼻、绿意盎然,道路旁红色砖混建筑古朴典雅;院内翠竹茂盛、随风轻响,市民、游客漫步其间……天津巷肆创意产业园内,古典音乐舒缓流淌,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工业老厂房与浓郁“书卷气”打了“照...

厦门:讲述身边故事 “故事大王”决出

台海网5月6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昨日下午,由厦门市湖里区鸟巢阅读文化推广中心、厦门市图书馆主办的“寻找故事大王,传递阅读力量”总决赛在建发湾悦城举办。赛场上,小选手们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有的还大展才艺,最终,来自高崎小学的罗雨薇折桂,获得“故事大王”称号。   作为“赓续红脉,传承经典”全城共读活动之一,本次故事大赛经过25天的激烈角逐,16名决...

数字化的城市书香更浓郁

□温国鹏   4月25日,厦门新华书店和外图集团共十家书店上线饿了么,厦门用户只要打开饿了么,搜索“新华书店”或“外图厦门书城”,根据收货地址,即可显示离得最近的书店,下单后最快半小时就能收到书。(4月26日《海峡导报》)   上饿了么买书,精神食粮也可以直接“点餐”了,这显然是一个好消息。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徜徉书店的滋味虽...

用碎片化时间来听书 有声书成为阅读新方式

在广州工作的徐家颖下班后,在地铁里戴上耳机,点开喜欢的有声书,一路听到家。   徐家颖说,两个月来,她已经听了3本人文通识类的书,相比以前无聊刷手机,充实了许多。   和徐家颖一样,如今听书成为许多人的阅读新方式。随着手机、车载系统、智能穿戴等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在通勤途中、开车出行、健身、做饭、睡前等各种场景下,通过听书来获取知识或是消遣。...

厦门“小书虫”组队开启阅读之旅

台海网4月24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厦门市第一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搭建了各式各样的“书窝”。   提前踩点、绘制设计图、收集搭建材料……孩子们自由组队,开工搭建属于自己的“书窝”。帐篷撑不开,立不住,怎么办?看看说明书,几人分工拿根棍子撑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