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进京”“宝黛初会”……耗时十余载,兰州七旬艺人陶世清将《红楼梦》中的三十余个经典场景搬上大理石。在一块长一米四,宽五十厘米的大理石上,人物的动作、表情惟妙惟肖,桌椅帷幔、亭台楼阁精致细腻。
11月中旬,陶世清忙碌于创作自己的《雕刻日记》,十余年来伏案雕刻,他的颈椎和视力损伤严重,如今只能在自制的支架上书写绘画。谈及多年的雕刻工作,陶世清说,虽然落下一身伤病,可他并不后悔,“人的一生太短暂了,总要留下些什么。”
图为陶世清的影雕作品。 杨娜 摄
陶世清在大理石板上雕刻,是传统手工技艺影雕的一种。这种雕刻方式采用墨玉、山西黑等纯色石材,经过水磨抛光后,在磨光面上要把雕琢的图像轮廓描绘出来,根据黑白明暗成像原理,用特制的针一样细小合金钢头工具,通过运用腕力调节针点疏密粗细、深浅和虚线变化而表现图像。
从小喜爱绘画的陶世清,亦喜欢在鹅卵石上雕刻花鸟鱼虫。读了很多遍《红楼梦》之后,陶世清萌生了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其中故事的想法。一次偶然前往福建旅游的机会,陶世清观赏了当地的影雕技艺,于是,第一次前往当地拜师学艺,却因为年龄过大被师傅拒之门外。
“我去学艺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人家学徒要学习三年。”被拒绝之后,陶世清每天在艺人雕刻的现场自学。从小自学绘画的功底和从事过摄影工作的经历,让陶世清用很短的时间便掌握了影雕的基本技艺。回到家乡开始自己的创作,他又创造性地加入了工笔画的手法,让雕刻出的作品线条感更清晰,轮廓更明朗。
决定雕刻《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故事,陶世清说,这个过程中,自己必须对原著有非常深刻的解读。通过逐字逐句捕捉细节,陶世清才将一段段文字描写转化成具体图像。为了确定一段描写中的时间节点,陶世清翻遍各种版本的《红楼梦》,最终在书页的脚注部分发现了“蛛丝马迹”,完成了创作。
在雕刻之前,陶世清需要先用铅笔勾勒出轮廓,确定好比例之后,他开始用带有小钢针的工具在大理石板上敲击。似喜似嗔的林黛玉、娇憨可爱的巧姐……石板上的每幅画面都由一个个敲击的点连成。陶世清介绍说,经过估算每完成一幅画面,需要敲击大约一亿五千万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