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大开眼戒  >> 正文

长白山地表浮现神秘穿孔石器 专家认定系早期人类乐器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新网长春4月9日电 (柴家权)由长白山管委会池南区组织的鉴定专家组9日正式对外发布意见指出,在长白山池南区锦江河口处采集到的穿孔石器被命名为“长白山石磬”,系长白山早期人类击打乐器。这一发现,对保护、传承、挖掘、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014年,吉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福有在长白山南坡调查松花江上游历史文化资源时,于长白山池南区女真祖源之地的讷殷古城附近发现一件旧石器时代的石制手斧,经鉴定,距今约有5万年。

  2016年,张福有与长白山池南区委书记曹树清又一次来到讷殷古城附近的石制手斧发现地,采集到一块穿孔石器。他们认为,该石器表面有磨制痕迹,应是人工所为,不是自然形成,很有可能是古代时期的石器。

  经过对古城周边地区的寻找调查,二人在长白山池南区讷殷古城内发现大量石碓,并在此采集到了2-5号“长白山石磬”。

  “之所以认为它是石磬,主要原因是它表面有打击和悬挂的痕迹,在《全唐文》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石磬长悬,洪钟不著。说明石磬在古代即有悬挂和打击的使用特征。”张福有说。

  日前,长白山管委会池南区组织权威专家对这些采集自该区讷殷古城附近的穿孔石器进行鉴定。

  专家组通过讨论评鉴形成统一意见,一致认为:长白山石磬1号,是长白山早期人类击打乐器,从结构、形态到音色,符合石磬的形态和敲击产生悦耳共鸣的基本特征。长白山石磬2号、3号、4号、5号,推测为“长白山石磬”的早期形态,可能用于在祭祀、乐舞活动中击打节奏。也不排除其他功用。

  专家组表示,长白山石磬的发现,为研究石磬的起源及萨满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对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长白山讷殷部落研究专家程伟光表示,能够在长白山池南区采集到这些穿孔石器绝非偶然。“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女真民族的聚居处,人口最多时达到十万人。我认为长白山石磬应是当时女真民族的萨满教在祭祀时使用到的一种乐器。”(完)

相关新闻
百余只鸳鸯在长白山脚下快乐戏水

近年来长白山白河小镇有越来越多的鸳鸯迁徙栖息 李军俊 摄 一对鸳鸯在岸边栖息 李军俊 摄 一群家鹅与鸳鸯共处 李军俊 摄 水面嬉戏 李军俊 摄   芳菲四月,冰雪消融。长白山脚下的白河小镇近日迎来百余只鸳鸯,平静的水面立马变得热闹起来。鸳鸯雌雄异色,雄鸟羽色鲜艳华丽,雌鸟周身灰褐色。鸳鸯一般成对出现,一起玩耍,一起觅食,一起梳理羽毛。据白河森林公安局...

八宝粥暗藏红枣核 女子吃下后竟小肠穿孔

台海网3月10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八宝粥里有个红枣没有去核,女子不慎吞进肚子,尖尖的核刺破了小肠,顿时小腹疼痛难忍。前天,在第五医院医生的帮助下,这个“肇事”的红枣核被取了出来。 就诊时,女士说自己小腹疼痛,医生一度以为她得的是妇科病,建议她接受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她并没有妇科病,不过小腹里有气体。医生怀疑她可能是某个器官出现溃疡或穿孔。仔细检...

一个台湾人的长白山十三年“冰雪梦”

新华社长春2月17日电(邵美琦)“13年前第一次来长白山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离不开这里。”今年47岁的毛德昌回忆起往事泛起微笑,灰白的长发在风中飘扬。身后是由他规划设计的长白山全季地形公园,开园不久就吸引了众多的滑雪爱好者。这两天正是春节假期,许多人来此滑雪过年。   作为一个热爱滑雪的台湾人,毛德昌是最早一批在大陆推广单板运动的人。他擅长滑雪装...

人类走出非洲时间或更早:考古发现38.5万年前石器

印度南部“Attirampakkam”考古现场出土的石器图片来源:《自然》杂志   科技日报北京2月1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1月31日发表的一项最新考古研究称,印度的古人类可能在约38.5万年前,就发展出了一种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这比此前认为的要早很多。由此将引发科学家对早期人类进化的重新思考,尤其是对“走出非洲”的传统理解。   古人类走出非洲时...

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你可知它为何叫良渚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7日电(记者 宋宇晟)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距离“良渚”两字首次出现在考古领域,已经过去了80多年。80年前,“良渚”如何从一个小镇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