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读无用书  >> 正文

唐家三少首次书写故乡北京 《画说京脊》聚焦文物修复师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超人气网络作者、国家一级作家唐家三少最新长篇小说《画说京脊》,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唐家三少首次书写故乡北京风情的作品,小说聚焦了文物修复师这一略显陌生而神秘的职业,生动地展现了以卫羽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实现理想、收获爱情的动人故事。

 

  北京的脊梁与风骨

  北京作为六朝故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就是其中之一。从古至今,许多古城都是基于城市轴线不断发展起来的。北京的中轴线始建于元朝,至今跨域了八百余年,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景山等建筑群均在这条神古老而神秘的中轴线上,如同“脊梁”一样贯穿城市南北,形成了北京两翼、庄严肃穆的城市格局。而散落在中轴线上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了北京城的风骨,是京味儿的源泉。建筑大师梁思成就曾这样赞美北京的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正是因为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性,我国已于2011年启动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在今后数年内逐步实现和完成。

  《画说京脊》作为唐家三少首次以故乡北京为主题创作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陆续展开。故事主人公卫羽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文物修复师而参加了“京城之脊——北京中轴线申遗主题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成长历险之旅就此展开。参加创意市集、绘作中轴线非遗长卷、设计中轴线旅行攻略、筹办中轴线展览等等,我们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能真实地聆听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呼吸,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鳞片。

  文物修复师的成长历险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纪录片的热播,文物修复师这一小众而略显神秘的职业已慢慢为人所知。在《画说京脊》中,唐家三少完整展现了立志要成为文物修复师的清华美院学生——卫羽的成长历程。卫羽之所以参加“京城之脊”的比赛,是为了向“点睛阁”这一文物修复门派阁主童林大师学习,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文物修复师。当然,唐家三少并没有浅尝辄止地仅仅停留在人物的设定上,而是在推进故事的同时,向读者展现了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和传统修复技艺,并向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致敬。比如在描写卫羽直播修复古画《正德中轴繁景图》时作者向读者详细地展现了古画修复的原则——四则六性,以及修复步骤:清洗、揭心、补缀、托心、全色接笔等等。

  文物修复是一项枯燥且需要极大耐心的工作,文物修复师几十年的时光如水而逝,珍宝却在他们手中重获新生。唐家三少在小说中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文物修复的过程,他更是细致地观察到这其中人与物的交流与体悟,以及它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情感连系的纽带。小说中,卫羽和同校师妹吕思弈一起参加比赛,并慢慢倾心相恋。卫羽为吕思弈修复了她与父母的第一张合照、她的第一个画板等等人生中许多重要的物品,精心地守护着他们对于爱情的承诺,在修复的冰冷物件里隐藏了他们有温度的日常。

  爱一座城,钟一个人

  唐家三少在《画说京脊》里不仅涉及北京文化、文物修复的话题,其中更是展现了一代年轻人的成长与爱情。卫羽为了向流传了二十三代的文物修复门派“点睛阁”阁主童林学习深造,无意中卷入“京城之脊”的比赛,而同为“点睛阁”传人的同门师兄弟许兆聪,和同为清华美院学生且在幼时结缘的师兄妹吕思奕纷纷成为了他的竞争对手,一同开启了漫长的闯关之旅。

  作为擅长架构故事、描写情感生活的作家,唐家三少通过每一个关卡的精心设计和人物性格的反差构建,让读者获得了如“升级打怪”般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小说中,唐家三少接入了时下年轻人感兴趣且正在流行的话题,比如网红旅游攻略设计、直播修复文物、漫画连载,甚至是古董盲盒、剧本杀等等,一方面让文化、文物的话题更加生动地呈现,另一方面小说中的这群年轻人也在比赛历险中对北京产生了更为深厚的感情,他们在迅速成长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卫羽和吕思奕这对金童玉女,则真实再现了年轻人的理想爱恋。从少时结缘,到青春懵懂,从校园里的怦然心动,再到比赛过程中的相知相守,这大概就是当下青年一代心之所向的爱情最美好的模样。

  历史与传承,古老与现代,在这座城市不断交汇融合。一条线筑起北京的脊梁,一座城上演了万千的传奇,《画说京脊》正是这样一本诚意满满的深情之作。(来源:中新网 记者 应妮)

相关新闻
父子文物修复师:感谢你,成全我

方国荣(右)与儿子方晨在修复曾侯與编钟(5月14日摄)。   在位于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文保部内,62岁的方国荣与33岁的儿子方晨正在修复青铜铸造的曾侯與编钟。经过历时近两年的三维扫描、模型拼接、设计补缺、模型修整等工序,修复工作即将完成。   方国荣自18岁进入湖...

为古老石窟留住“锦瑟年华”——我在云冈修文物【组图】

在云冈石窟研究院壁画文物修复室,“90后”工作人员张晓娟(左)、吴朝霞在进行壁画修复(5月9日摄)。   武周山南麓,一尊尊顶天立地的石窟巨佛,历经千余年的岁月风霜,依然风华绝伦。   云冈石窟研究院,一张张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由“80后”“90后”担当主力的文保团队全...

探访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一针一线“对话”千年历史故事

一块经历了千百年岁月的纺织品,已经黯淡无光、支离破碎,很难看出它原先的模样。为了保护它们,纺织品修复师要将这些“面目全非”的纺织品进行修复。   4月下旬,赵喜梅正在修复南北朝时期纺织品文物。 高展 摄   采集信息、检测、消毒、清洗、平整、背衬染色、针线加固……...

“90后”文物修复师:修旧如旧 补纸不补字

“90后”文物修复师瞿超正低头手工修复民国时期影印的古籍《春秋繁露》。 吕明 摄 中新网福州4月8日电 一张纸、两支毛笔、一碗浆糊、一碗清水,4月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工人文化宫内,“90后”文物修复师瞿超正低头手工修复民国时期影印的古籍《春秋繁露》,一举一动都十分小心...

圆明园首次修复琉璃构件

日前,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工作,首次对出土的5件西洋纹饰琉璃构件进行修复,以“再现”盛时西洋楼多彩的园林景观。   除了琉璃构件,“修复1860”第三期还将修复24件瓷器。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工作,圆明园出土的瓷器碎片高达10万余片,大部分为清代官窑瓷器,涵盖青花、粉彩、釉里红等20多个釉彩种类。经过两期修复,现已完成青花缠枝莲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