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继孝感慨称,“从1989年一直到现在,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已经把1919年至当代文学绝大多数,哪怕很小众的作家手迹都找到了。所以功夫不负有心人。”
方继孝藏品:茅盾《鼓吹续集》后记手稿。 十月 摄
从事名人手迹、信札收藏30多年,方继孝认为,“收藏这一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有文化积累、有知识储备,要懂书法、懂篆刻,甚至还要熟悉这些名家的手迹。”在有眼力的基础上,做收藏还讲究“缘分”,有缘遇到了“宝”还得有魄力,能当机立断,兜里还得有充足的资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鱼龙混杂、竞争激烈的收藏市场上有所收获。他建议普通玩家“入行”需谨慎,他坦言,“当今收藏市场的环境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一样了,对收藏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谈到名人手迹、信札收藏的研究意义及历史价值,方继孝表示:“信札、手稿这类私人物品,往往记载着文化名人们的生活、工作的真实细节,普通大众知道的一些文化名人的事情,往往都是文学史上或者简历上的东西。而实际上这些文化名人更深层次的思想、他在生活中的为人,有时通过研究他与别人之间的书信可以知道得更加详细与全面。就像朋友之间交往,一起共过许多细致的事,这些自己亲手写的书信中所记的彼此之间的交情和故事做不了假。今天,我们研究那段历史,可以从这些书信中窥见许多鲜为人知的真相,可以勾陈出鲜为人知的事和人的另一面,这就是我从事此类收藏最大的价值。”(记者 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