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读无用书  >> 正文

清代宋词学:一个打通宋词与清词的新视角(3)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文汇报 才峻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新颖视角:学术著作的“动人姿色”

  有些学术著作,作者下了很大工夫,也提出了问题,但是很难给读者留下印象;有些却相反,令人如见佳人,记忆深刻。其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视角的选择。“清代宋词学研究”,很容易写成宋词在清代的接受史,或者单纯是清人研究宋词的学术史。但是作者没有这样写,而是通过词体创作和词学建构的内在关联来考察和阐释清代宋词学,成功打通了清词的创作与理论的建构。

  例如,书中在讨论清人批评宋词的手段时,提出了“创作中也有宋词批评”的观点,视角新颖,豁人耳目。作者以清代中期集宋词为词这种创作现象为切入点,经过统计和考察,发现作品被集频率最高的12位宋人中,有五位是北宋词人,七位是南宋词人。从这个角度来反观清代词学中的南、北宋之争,可以发现清代中期的词人们已经不像清初朱彝尊等人那样极力标举南宋词,贬低北宋词,而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能够用开放通达、兼容并蓄的眼光来对待两宋词风。关于周邦彦的词作高居被集比率之榜首,作者认为这是清代中期词坛重视填词法度的一种折射,周济推崇周邦彦,也是顺应了这股词坛潮流。周邦彦、辛弃疾、张炎等著名词人的词句频繁被集,彰显了他们在章法、句法、格律等方面的典范意义。从清词创作来考察清人的学词路径和审美旨趣,确实是一种新颖的视角与有效方法,不仅适用于清代词学研究,对中国古代其他文体的研究亦有借鉴意义。

  再如,作者在总结清人书写两宋词史的几种模式以后,就拿宋人记录的宋词史来作比较,顿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宋人记录词史,以对作品的品藻和对本事的记录为主,本事中则有一大部分是记录词人如何在酒宴间倚声填词、付诸歌妓演唱,这些记载不免有浓厚的艳俗气息。而当清人来书写宋词史时,这些艳俗的部分基本不见了,那些俚俗之词也被有意淡化。所以说清人笔下的宋词史,只能是半部雅词史。这就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清人为何要淡化俗词?真实的宋词史与进入清人话语中的宋词史究竟有多大距离?造成这种话语与事实间的错位,根本原因在哪里?作者在“词史论”中作出了深入阐述,发人深省。跳出具体的结论,作者看问题的视角很是给人启发。以前葛兆光先生就曾谈过思想史的加法与减法,也就是说,我们看历史,一般都关注新事物的出现,而不大留意旧事物的消失。揆诸文学史研究,何尝不是这样呢?作者能从宋代俗词在清人话语中的缺失来反思清人研究宋词的得失,从“无”中看到意义,可谓目光独到。这些新颖的视角,就像是学术著作的“动人姿色”,令人过目难忘。

  本书作者曹明升长期从事词学研究,当初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清代宋词学研究》,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但他没有急于出版,而是利用编纂《全清词》的机会,不断获得新文献,不断提出新命题,深入思考,慢慢打磨,历时十余年才成书。无论从高度的问题意识,还是体系的完整性与视角的新颖性来看,此书都堪称是十年冷板凳坐(做)出来的优秀著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辛弃疾众里寻找的“他”是何人

宋乾道六年五月,辛弃疾回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在延和殿受到宋孝宗的召见,之后被任命为司农寺主簿。   司农寺是掌管朝廷仓廪、籍田和园囿等事务的机构;司农寺主簿虽然是七品小官,但毕竟是个京官,每天可以随大臣早朝,应酬的机会也比较多。这既便于辛弃疾的交游历练,也便于皇帝的进一步考察。   当时,北方的大片土地沦陷于金人之手,南北边境一带也经常遭...

爱美人不爱功名?柳永:那是你误会我

北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恰逢中秋佳节,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府会上,歌女楚楚也前来做客,只见她朱唇微启,将一首曲子婉转道来,瞬间惊艳四座。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歌声曼妙,曲...

以大数据“全景式”呈现唐诗宋词

一场读诗方式的创新——   以大数据“全景式”呈现唐诗宋词   光明日报记者 王子墨 王远方 卢璐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曾给自己做了这么个总结。但是苏轼一生到底有多颠沛?光看文字可能不太好想象。但是打开《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输入“苏轼”,一张中国地图上被密密麻麻地标记了位置。这张地图,就是一张直观生动的“苏轼颠沛流离图”。  ...

宋词的幽情单绪与家国天下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是为配合隋唐以来的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经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人的创作与发展,在宋代达到巅峰。宋词现存20000余首,作者达1430余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双峰并峙的文化瑰宝,至今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以思想启迪与审美享受。 在品鉴宋词时,前贤又有“婉约”与“豪放”之分。明人张綖即言:“词体大略有...

宋词佐酒话重阳

原标题:宋词佐酒话重阳   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宋·赵佶《文会图》(局部)   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祈求长寿的节日。呼朋引伴,登高望远,赏花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