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视角:学术著作的“动人姿色”
有些学术著作,作者下了很大工夫,也提出了问题,但是很难给读者留下印象;有些却相反,令人如见佳人,记忆深刻。其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视角的选择。“清代宋词学研究”,很容易写成宋词在清代的接受史,或者单纯是清人研究宋词的学术史。但是作者没有这样写,而是通过词体创作和词学建构的内在关联来考察和阐释清代宋词学,成功打通了清词的创作与理论的建构。
例如,书中在讨论清人批评宋词的手段时,提出了“创作中也有宋词批评”的观点,视角新颖,豁人耳目。作者以清代中期集宋词为词这种创作现象为切入点,经过统计和考察,发现作品被集频率最高的12位宋人中,有五位是北宋词人,七位是南宋词人。从这个角度来反观清代词学中的南、北宋之争,可以发现清代中期的词人们已经不像清初朱彝尊等人那样极力标举南宋词,贬低北宋词,而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能够用开放通达、兼容并蓄的眼光来对待两宋词风。关于周邦彦的词作高居被集比率之榜首,作者认为这是清代中期词坛重视填词法度的一种折射,周济推崇周邦彦,也是顺应了这股词坛潮流。周邦彦、辛弃疾、张炎等著名词人的词句频繁被集,彰显了他们在章法、句法、格律等方面的典范意义。从清词创作来考察清人的学词路径和审美旨趣,确实是一种新颖的视角与有效方法,不仅适用于清代词学研究,对中国古代其他文体的研究亦有借鉴意义。
再如,作者在总结清人书写两宋词史的几种模式以后,就拿宋人记录的宋词史来作比较,顿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宋人记录词史,以对作品的品藻和对本事的记录为主,本事中则有一大部分是记录词人如何在酒宴间倚声填词、付诸歌妓演唱,这些记载不免有浓厚的艳俗气息。而当清人来书写宋词史时,这些艳俗的部分基本不见了,那些俚俗之词也被有意淡化。所以说清人笔下的宋词史,只能是半部雅词史。这就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清人为何要淡化俗词?真实的宋词史与进入清人话语中的宋词史究竟有多大距离?造成这种话语与事实间的错位,根本原因在哪里?作者在“词史论”中作出了深入阐述,发人深省。跳出具体的结论,作者看问题的视角很是给人启发。以前葛兆光先生就曾谈过思想史的加法与减法,也就是说,我们看历史,一般都关注新事物的出现,而不大留意旧事物的消失。揆诸文学史研究,何尝不是这样呢?作者能从宋代俗词在清人话语中的缺失来反思清人研究宋词的得失,从“无”中看到意义,可谓目光独到。这些新颖的视角,就像是学术著作的“动人姿色”,令人过目难忘。
本书作者曹明升长期从事词学研究,当初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清代宋词学研究》,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但他没有急于出版,而是利用编纂《全清词》的机会,不断获得新文献,不断提出新命题,深入思考,慢慢打磨,历时十余年才成书。无论从高度的问题意识,还是体系的完整性与视角的新颖性来看,此书都堪称是十年冷板凳坐(做)出来的优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