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读无用书  >> 正文

清代宋词学:一个打通宋词与清词的新视角(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文汇报 才峻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完整体系:学术著作的“坚强骨架”

  如果要说学术专著与论文集的区别,打个比方,前者是一串珍珠,每颗珠子的大小与色泽都要基本一致;后者是一盘珍珠,大小、色泽没有统一标准,只要闪光就行。而体系就是那根绳,有体系可以成串,无体系只能是散珠。

  《清代宋词学研究》是以“宋词学”的体系为全书框架的。问题是,清人研究宋词,但未提出过“宋词学”的概念,也就不存在一个现成的体系。如何才能准确建构出“宋词学”体系呢?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所谓宋词学,乃是有关宋词的学问,它来自历代词人、学者对宋词的评论与研究。之所以能称为‘学’,原因有二:一是宋词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其风格、体性、流派等都足以构成研究的专题;二是历代对宋词的研究积累丰厚,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也就是说,“宋词学”的体系就在这大量的学术成果中,包括词话、序跋、评点、律谱、选本、校勘本以及各种目录书、历史笔记等,需要研究者去花力气爬梳和提炼。所以,建立体系是作者文献功夫与理论眼光的综合体现。最终,作者从浩繁的文献中提炼出了词史、词体、词人、风格、作法、文献六大板块,再加上外在的“批评方法研究”,非常全面地总结出了清人研究宋词的基本体系与操作手段。

  具体而言,“词史论”是清代宋词学的基础命题,包含着清人对宋词演变的基本认知;“词体论”说明的是清人对词体形式构成要素的把握;“风格论”阐述的是清人如何提取宋词的不同风格范式来进行理论建设;“词人论”则是对两宋代表词人的解析;“作法论”是清人结合宋词范式和自身词作体验而对词体写作法则的提炼和总结;“文献论”是清人对宋人词籍的发掘、整理与刊刻,这是清代宋词学卓异于前代词学的一大特色;最后“批评方法论”是对清代宋词学具体的操作手段和认知路径的概述。应该讲,这是作者在全面爬梳词学文献,反复揣摩古代词史与词学史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宏观认知,正如李昌集先生在序言中所说:“本书对清代宋词学构架的把握是较全面的、富有开创性的。”这为其他人从事宋词学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格局。而有了这副“坚强骨架”,不仅能让著作立起来,而且能使研究走得更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辛弃疾众里寻找的“他”是何人

宋乾道六年五月,辛弃疾回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在延和殿受到宋孝宗的召见,之后被任命为司农寺主簿。   司农寺是掌管朝廷仓廪、籍田和园囿等事务的机构;司农寺主簿虽然是七品小官,但毕竟是个京官,每天可以随大臣早朝,应酬的机会也比较多。这既便于辛弃疾的交游历练,也便于皇帝的进一步考察。   当时,北方的大片土地沦陷于金人之手,南北边境一带也经常遭...

爱美人不爱功名?柳永:那是你误会我

北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恰逢中秋佳节,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府会上,歌女楚楚也前来做客,只见她朱唇微启,将一首曲子婉转道来,瞬间惊艳四座。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歌声曼妙,曲...

以大数据“全景式”呈现唐诗宋词

一场读诗方式的创新——   以大数据“全景式”呈现唐诗宋词   光明日报记者 王子墨 王远方 卢璐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曾给自己做了这么个总结。但是苏轼一生到底有多颠沛?光看文字可能不太好想象。但是打开《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输入“苏轼”,一张中国地图上被密密麻麻地标记了位置。这张地图,就是一张直观生动的“苏轼颠沛流离图”。  ...

宋词的幽情单绪与家国天下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是为配合隋唐以来的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经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人的创作与发展,在宋代达到巅峰。宋词现存20000余首,作者达1430余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双峰并峙的文化瑰宝,至今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以思想启迪与审美享受。 在品鉴宋词时,前贤又有“婉约”与“豪放”之分。明人张綖即言:“词体大略有...

宋词佐酒话重阳

原标题:宋词佐酒话重阳   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宋·赵佶《文会图》(局部)   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祈求长寿的节日。呼朋引伴,登高望远,赏花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