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体系:学术著作的“坚强骨架”
如果要说学术专著与论文集的区别,打个比方,前者是一串珍珠,每颗珠子的大小与色泽都要基本一致;后者是一盘珍珠,大小、色泽没有统一标准,只要闪光就行。而体系就是那根绳,有体系可以成串,无体系只能是散珠。
《清代宋词学研究》是以“宋词学”的体系为全书框架的。问题是,清人研究宋词,但未提出过“宋词学”的概念,也就不存在一个现成的体系。如何才能准确建构出“宋词学”体系呢?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所谓宋词学,乃是有关宋词的学问,它来自历代词人、学者对宋词的评论与研究。之所以能称为‘学’,原因有二:一是宋词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其风格、体性、流派等都足以构成研究的专题;二是历代对宋词的研究积累丰厚,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也就是说,“宋词学”的体系就在这大量的学术成果中,包括词话、序跋、评点、律谱、选本、校勘本以及各种目录书、历史笔记等,需要研究者去花力气爬梳和提炼。所以,建立体系是作者文献功夫与理论眼光的综合体现。最终,作者从浩繁的文献中提炼出了词史、词体、词人、风格、作法、文献六大板块,再加上外在的“批评方法研究”,非常全面地总结出了清人研究宋词的基本体系与操作手段。
具体而言,“词史论”是清代宋词学的基础命题,包含着清人对宋词演变的基本认知;“词体论”说明的是清人对词体形式构成要素的把握;“风格论”阐述的是清人如何提取宋词的不同风格范式来进行理论建设;“词人论”则是对两宋代表词人的解析;“作法论”是清人结合宋词范式和自身词作体验而对词体写作法则的提炼和总结;“文献论”是清人对宋人词籍的发掘、整理与刊刻,这是清代宋词学卓异于前代词学的一大特色;最后“批评方法论”是对清代宋词学具体的操作手段和认知路径的概述。应该讲,这是作者在全面爬梳词学文献,反复揣摩古代词史与词学史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宏观认知,正如李昌集先生在序言中所说:“本书对清代宋词学构架的把握是较全面的、富有开创性的。”这为其他人从事宋词学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格局。而有了这副“坚强骨架”,不仅能让著作立起来,而且能使研究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