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读无用书  >> 正文

清代宋词学:一个打通宋词与清词的新视角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文汇报 才峻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才峻

  清词和宋词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略似宋诗和唐诗的关系:或与之对应、生发,或与之激荡、碰撞,在实践上,构成了一个富有意味的创作系统和诠释系统。

  词之一体,盛于宋,衰于明,入清后竟又复振,艳称中兴。有清一代,词家辈出,流派纷呈,词作繁富,佳作林立,清词成为古代词史中继宋词以后的又一座高峰。清词为何能中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宋词遗产的总结与超越。清词和宋词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略似宋诗和唐诗的关系:或与之对应、生发,或与之激荡、碰撞,在实践上,构成了一个富有意味的创作系统和诠释系统。所以宋词与清词间的关系在文学史上具有一种代表性,非常值得研究。近年来,这方面的成果不断涌现,但是缺乏一个统领性的命题。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宋词学研究》,明确提出了“宋词学”的概念,以此来统摄清人对宋词的各方面研究,综合考察清词与宋词间的关系,弥补了以前的缺憾,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问题意识:学术著作的“高贵灵魂”

  如何判别学术著作的平庸与优秀呢?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提出了学科领域中的哪些新问题,并且通过论证来表达作者的意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术创新”或“学术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读《清代宋词学研究》,可以说是“问题”不断。作者没有做通论性质的泛泛而谈,而是用一个个问题来引导全书,提出了经典化、统序观等富有启发意义的词学新命题。

  举个例子,清代词学中的统序问题,以前的词学研究很少有人涉及。中国古代,政有政统,道有道统,诗有诗统,文有文统,那么有没有词统呢?换个角度看,清代词人无论是发布新理论,还是创建新流派,为何都要标榜自己源出宋词中的某家某派呢?像大名鼎鼎的朱彝尊,看不惯由明入清的那股浅俗香艳的词风,试图用“醇雅”的理论来作改革。但在清初,陈维崧、王士禛、纳兰性德等名家各树一帜,凭什么就由你的“醇雅”理论来号令词坛呢?身为经学家的朱彝尊明白一个道理,圣人之道的传衍之所以具有天生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是因为它有谱系,也就是有统序。所以朱彝尊也要为自己的“醇雅”理论建构一个统序。经过对两宋词史的梳理和对比,朱彝尊选择了南宋的姜夔作为“醇雅”理论的最高典范,又附之以张炎、周密、王沂孙、史达祖、高观国等词风相近的南宋词人,构建出了所谓的“醇雅”统序。这样一来,朱彝尊的理论就显得深厚而有号召力,很多清人表示认同并追随,由此促生了日后一度笼罩词坛的浙西词派。

  历史有时惊人的相似。浙西词派发展到清代中期,填词“不足于情”的弊病日益严重,它自身也成为别人想改革的对象。此时常州词派乘势而起,高倡“比兴”“寄托”理论,重新树立起了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这四家宋词典范。此前学者在论及这一现象时,大多简单归为词坛审美旨趣的转移,其实这种转移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常派词人为证明自身理论的正统性,同样要依托宋词传统,在选择新的典范词人的过程中,也就构建了新的统序。这一番操作与先前朱彝尊如出一辙。作者由此得出结论:清人对宋词统序的建构或调整,往往是清代词派更迭与词史演进的重要标志。

  与建构统序紧密相关的是经典化的问题。姜夔是如何成为宋词经典的?虽然他在南宋词坛已经很有声望,但在元、明两代却铲迹销声,若非朱彝尊的重新发现,将其奉为南宋“醇雅”统序之祖,白石词恐怕难以在清初重登经典的坛坫。再如张炎,他在宋末元初的知名度并不高,宋末周密编选《绝妙好词》时只收录他的三首作品,入选数量和比率都远逊于姜夔、史达祖等南宋词人。但是随着朱彝尊在建构“醇雅”统序时将其置于“亚圣”的位置,张炎的地位得以迅速提升,逐渐与姜夔平起平坐,同列经典。作者认为宋词是在清代完成经典化建构的,像朱彝尊这样富有审美眼光的“发现者”以及所建构的宋词统序的权威性,都对宋词的经典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论断很有见地。

  如果说作者的问题意识是学术著作的“高贵灵魂”,那么《清代宋词学研究》应该是一本有灵魂的著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辛弃疾众里寻找的“他”是何人

宋乾道六年五月,辛弃疾回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在延和殿受到宋孝宗的召见,之后被任命为司农寺主簿。   司农寺是掌管朝廷仓廪、籍田和园囿等事务的机构;司农寺主簿虽然是七品小官,但毕竟是个京官,每天可以随大臣早朝,应酬的机会也比较多。这既便于辛弃疾的交游历练,也便于皇帝的进一步考察。   当时,北方的大片土地沦陷于金人之手,南北边境一带也经常遭...

爱美人不爱功名?柳永:那是你误会我

北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恰逢中秋佳节,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府会上,歌女楚楚也前来做客,只见她朱唇微启,将一首曲子婉转道来,瞬间惊艳四座。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歌声曼妙,曲...

以大数据“全景式”呈现唐诗宋词

一场读诗方式的创新——   以大数据“全景式”呈现唐诗宋词   光明日报记者 王子墨 王远方 卢璐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曾给自己做了这么个总结。但是苏轼一生到底有多颠沛?光看文字可能不太好想象。但是打开《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输入“苏轼”,一张中国地图上被密密麻麻地标记了位置。这张地图,就是一张直观生动的“苏轼颠沛流离图”。  ...

宋词的幽情单绪与家国天下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是为配合隋唐以来的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经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人的创作与发展,在宋代达到巅峰。宋词现存20000余首,作者达1430余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双峰并峙的文化瑰宝,至今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以思想启迪与审美享受。 在品鉴宋词时,前贤又有“婉约”与“豪放”之分。明人张綖即言:“词体大略有...

宋词佐酒话重阳

原标题:宋词佐酒话重阳   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宋·赵佶《文会图》(局部)   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祈求长寿的节日。呼朋引伴,登高望远,赏花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