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读无用书  >> 正文

再读《人间草木》 品生活百味(一捧书香)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再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上图,资料图片),有不一样的兴味。

  记得初读这本散文集是在高中。书拿到手,迫不及待要看的,是书里的吃食:葡萄、栗子、韭菜花、臭豆腐……都是平常人家的普通饭食,在他的笔下,都有滋味,有妙趣。

  那时,课业繁重,看课外书的时间不多,唯一可以痛快看的时间是在早读课。

  有一日,读到书中写云南菌子中最特别的干巴菌,“这东西像一个被踩破的马蜂窝,颜色如半干牛粪”,但这菌子,嚼起来却“有陈年宣威火腿香味、宁波糟白鱼鲞香味、苏州风鸡香味、南京鸭胗肝香味”。

  明明已吃过早饭,看到这里却不免口舌生津,待下课,忙不迭地跑到学校小卖部,买了些零食填嘴,嚼进肚里,却解不了心里的馋意,脑海中想着的,是远在异乡的奇珍,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是对广阔世界的憧憬……

  今年春天,受疫情影响,在外吃饭的机会少了,每天自己在家琢磨做菜,想起10多年前这记忆里的风味,于是又把《人间草木》找出来读。

  再看这些文字,似是和老朋友久别重逢,熟悉又陌生,刚没说上几句话,就各自沉默了。山水田园、草木鱼虫、菜蔬饮食,汪老的行文还是一样清新淡雅。但看书时,一会儿手机弹窗,一会儿电话铃响,或是有新闻,或是有消息,总停不下来。稍微读会儿书,似乎就远离了自我舒适区,非得东张西望、抓耳挠腮才好。

  早读课时那种身心投入、万物皆趣的自在好像很远了。

  仔细回想,大学毕业后的这几年,自己关注的东西少了很多,稍微有些空闲的时间,也都给了手机和网络,漫天的信息交织往来、密不透风,唯独对身边生活细节的感觉渐渐钝化,不再敏锐。

  汪老在《葵·薤》中写道:“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对生活的兴趣变淡了呢?端坐在沙发上,拿着《人间草木》这本书,我对自己打了一个问号。

  许是因为工作忙,许是因为事情多,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两年,自己对身外的世界关注得少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少年时代那种爱钻研、爱探索的心情渐息渐弱,对陌生的地方、陌生的问题,似乎已经从想要探索变成了被动接受甚至是直接拒绝,对待生活,只愿守旧,不爱求新。

  但汪曾祺并不是这样。

  《人间草木》中,记录了他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数十个生活片段,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战火的轰炸浇不灭他对美食的品味,繁重的劳动耗不掉他对绘画的志趣,即使是在流落边塞、孤独自生的困难时刻,他仍能在马铃薯的试验田里嗅出难得的花香。

  再读此书,深感惭愧,这惭愧中既有对汪老旷达坦荡的羡慕,又有对少年时代的自己对世间万物都有浓厚兴趣的不舍。

  “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细看《人间草木》,在汪老笔下,食物之趣依然,但不是最重要,文字中包容万物的心境与视野,与世界为友的开放和包容,尤其值得思考。

  对生活、对人生,正如他所说,很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02日 07 版)

相关新闻
汪曾祺《聊斋新义》被誉“维护了白话文的尊严”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聊斋新义》新书故事会9日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该书由汪曾祺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改写,被该书策划人、著名编剧史航誉为“在文言文面前,真的维护了白话文的尊严”。   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聊斋新义》是汪曾祺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改写。新作保留了古代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削弱原著中传奇性的情节,使其不再只是简单的奇...

知网被判侵权汪曾祺作品 文著协首起维权案胜诉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2日电(记者 宋宇晟)知网又上热搜了,这次是因为被判侵权。   日前,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以下称“文著协”)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下称学术期刊公司)、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同方知网公司)侵犯汪曾祺作品《受戒》著作权一案...

历时8年打造 12卷本《汪曾祺全集》近日出版

汪曾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作长期以来较为分散,给学术研究和读者阅读带来不便。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历时8年编辑的《汪曾祺全集》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该全集收入迄今为止发现的汪曾祺全部文学作品以及书信、题跋等日常文书,共分12卷,包括小说3卷、散文3卷、戏剧2卷、谈艺2卷、诗歌及杂著1卷、书信1卷,并附年表,共400余万字。   中国人民大...

王安忆论汪曾祺: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王安忆论汪曾祺: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2017年05月16日 14:48:28来源:凤凰文化 作者:王安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0人参与 5评论 正好与如今将简单的道理表达得百折千回的风气相反,他则把最复杂的事物写得明白如话。他是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回复了平静,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都吃一点...

学者雷颐自曝是汪曾祺粉丝:他的文字亲切温馨

汪曾祺之子汪朗(左)在发布会上。   “我父亲过去有一个习惯,有时候就愿意到小酒馆喝点酒,跟人聊聊天。而在写作上,1990年到1993年,可以说是他创作的一个旺盛时期。”6日下午,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之子汪朗在北京回忆了父亲生前创作、生活情况。著名学者雷颐则笑着表示,自己是汪曾祺先生的忠实粉丝,“他的文字、作品让人觉得亲切、温馨”。   6日下午,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