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印藏佛学研究为代表的语文学实践
自离开南大元史室之后,我的学术重心渐渐从历史研究转向藏学和佛学研究。随着我对印藏佛学研究的了解不断加深,我对作为方法的语文学的高冷和精致有了十分深刻的领会。在印藏佛学研究领域内,语文学迄今依然是岿然不动的学术主流,我十分仰慕的学术偶像都是现象级的语文学家,他们对梵、藏文佛教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已把语文学实践发挥到了极致。有人说语文学是一门于流亡中成长的学问,一种语言、一个文本距今的空间距离越遥远、年代愈久长、文化越隔膜、文本越残破,就越要求语文学最大限度地到场。与此相应,对古典梵、藏文佛教文献的研究,已成为当下西方语文学研究中一个特别令人瞩目的领域,其语文学实践的标准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国际印藏佛教语文学研究的标准做法大致如下:选择一部前人尚未发现、注意或者研究过的梵文佛教文本,尽可能地收集到它现存的所有不同的传[抄]本,先将其中一个最早或者最完好的本子逐字逐句地照录,以此为基础对众多传抄本进行十分细致的对勘,即释读、比较、编辑,由此整理出一个既能汇集各种传[抄]本又能显示它们之异同的精校本。在这个精校本中,语文学家要对文本中的用字、音读、语法、修辞、逻辑和上下联系等做仔细的考量,并依此对这个文本做出基本的释读;然后通过对文本所传达之意义的推敲,再参照相应的藏文译本及其释论等,对文本中出现的各种文字的差异做出当如何取舍的解释和建议。紧接着,严格按照原文的文字、结构和意义,将这个文本翻译成现代语文,并根据与这个文本相关的其他一手的文本和二手的前期研究成果等所能提供的资料,对这个文本中出现的所有经、续、论、赞颂、仪轨,以及各种名物制度的名称等,于脚注中尽可能多地举证相应的资料,并对它们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通常,一个佛教文本的精校本和它的译注本的完成,就表明一部合格的语文学著作的诞生,欧洲早期的佛学研究著作绝大部分属于这一类作品。可是,一位优秀的佛教语文学家,通常也是一位杰出的佛教哲学家、思想家,他们从事佛教语文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从文献学的角度来厘定文本,而且还要从哲学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诠释文本。所以,他们常常会在精细地厘定和忠实地翻译文本的基础之上,再花一番被称为“高等批评”的语文学功夫,即对文本的作者、成书背景、流传和被接受的历史等做进一步的探究,从对文本的分析、对勘中构建这个文本形成、传播的历史,再通过对文本的释读和分析,对文本的微言大义做出哲学的和思想的分析和阐发。分析和解释文本的思想和意义,也是语文学实践的核心内容,语文学的一个最新定义是“一门让文本产生意义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