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两代传承,旧籍重光
常有人说,古籍整理是一个“好汉子不愿干,赖汉子干不了”的工作。说“赖汉子干不了”,是因为古籍整理的繁难;说“好汉子不愿干”,则是因为花费同样的时间与精力,从事古籍整理所能获得的直接回报远不及发论文、写专著,而且,面对一部古籍,任凭哪位名家大家的点校,都难免千虑一失。但无论哪个时代,都有一些“好汉”,宁愿放弃个人的学术研究计划,投身古籍整理。
点校本《隋书》修订本。资料图片
1973年的点校本《隋书》出版后,陆续有学者发表文章,指出其中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阴法鲁连续撰写多篇文章进行回应。
“近年来看到读者对《隋书》标点本的评论,我深受教益。点校的错误和缺点所以产生的原因,或由于点校者的学识所限,或由于下的功夫不够,或由于疏忽,或由于今本排印时失校等,这都是应当吸取的教训。”阴法鲁曾坦诚地表示,书稿主要由他改定,“对于书中点校的错误和缺点,我应当负主要责任。”
“一部古籍,特别是正史,涵盖面很广,其内容如果超出了学者的专长,就很容易犯错。”孟彦弘介绍,与我们通常使用的标点符号不同,古籍标点采用的是“全式标点”,不仅有常用的逗号、句号、顿号等标点,遇到书名还要加波浪线作为书名号,遇到人名、地名、朝代等专名时,还要使用专名号——在这个专名旁加一条直线,“比如,古籍中常有几个人名、地名连在一起的情况,这些人名、地名是一个字、两个字,还是三个字、四个字?还有一些音译的专名,情况更复杂,怎么加专名线?对于外行来说一头雾水,对于相关专家来说却可能是常识。这次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不仅有古籍整理、历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还邀请了不同专长、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审读,原因就在这里。”
点校本《隋书》修订本责任编辑孙文颖介绍,为保证修订本的学术质量,在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中,各史的《天文志》《律历志》、外国史传等内容都由相关领域专家负责解决疑难问题。《隋书·天文志》中有一句“其南三星内析”,整理者发现,在《太平御览》《唐开元占经》等典籍中也有相关语句,但是“内析”字写作“内杵”。究竟是“析”还是“杵”?这是一个太专门的问题,整理者一时难以得出定论,原拟做存疑处理。作为《天文志》的审读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刘次沅认为,此处应以“杵”字为是,不必存疑。在修订本的正文中,随传世《隋书》流传了近千年的“析”字改作了“杵”,整理者又在校勘记中把改字的根据做了清晰的交代。在修订过程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隋书》的初次点校和这次的修订,体现了不同时代学人在文献传承方面的坚守。老一辈学者有着深厚的旧学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才未展;改革开放后培养的新一代学人,奋起直追,正在结出新的果实。”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玉麒如此评价。(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