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读无用书  >> 正文

《洛丽塔》引发文学与道德之争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环球时报记者 王琪】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也许想不到,他的传世经典《洛丽塔》会在出版63年后引起中国网友的争论。2018年的最后一周,作家蒋方舟在“蜻蜓FM”的电台节目里为听众讲述并解读《洛丽塔》。她认为,洛丽塔本质上是一个道德故事,纳博科夫是要让读者看到一个恋童癖是如何为自己辩护的。蒋方舟的观点迅速引发网友关于文学道德性的讨论。

  蒋方舟认为,90%的读者没能通过作者的考验,多数人都被书中主角亨伯特的深情叙述所打动,开始理解同情他,从而忽略了他的罪恶,对他网开一面。蒋方舟表示,纳博科夫写洛丽塔,根本不是想让我们理解一个恋童癖,理解人性的幽暗之处。相反,他是想让我们警惕这个“变态”。

  蒋方舟的解读受到了不少网友的支持。“大多数恶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完全能自恰的逻辑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洛丽塔的勇气更显得珍贵”。网友HI-Viviani的评论在粉丝里很有代表性,获得了很多点赞。另一名网友Boring Tuzi Lisa表示,“有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美和独特,人们会模糊善恶的标准”。

  反对的声音也并未缺席。网友Zei Guoyi认为,蒋方舟过度强调道德,使得文学的艺术性在她的话语里被蔑视了。北京一家媒体则批评蒋方舟的解读是窄化的和单薄的。文中称,蒋方舟过度强调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纯粹从“劝善惩恶”的角度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往重里说是对文学的冒犯。

  “洛丽塔中的审美和道德的关系有着丰富的维度,蒋的解读远远不能体现纳博科夫的文学之思。”南京大学英美文学教授但汉松在微博上说。中国研究纳博科夫的专家、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马红旗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纳博科夫对亨伯特所代表的这种恶的谴责是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对于文学的解读从来都是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而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相关新闻
《奇葩大会》选手言论引争议 高晓松点赞蔡康永反驳

蒋方舟《奇葩大会》吐槽李诞 高晓松蔡康永对呛   天津北方网讯:由爱奇艺出品、米未承制的《奇葩大会》第二季每周六晚8:00正在爱奇艺全网独家热播,上期节目中,青山与野生动物的故事及网红考研老师张雪峰的分享引发网友热议。在即将播出的新一期节目中,曾自评“特别谄媚”的蒋...

蒋方舟:人性是重重的迷雾,而文学是卸下面具的手

蒋方舟:人性是重重的迷雾,而文学是卸下面具的手 2017年08月18日 13:05:31来源:凤凰文化 作者:蒋方舟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2人参与 5评论 为艺术为艺术的文学固然可贵,但文学无法不关心社会,文学来源于生活,是对每个时代最本质的灵魂和精神的描述。在一个知性诚实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承受和观看自己的丑陋,并以良心和勇气加以改变,而文学,就...

蒋方舟评《乘风破浪》: 活着,就好了吗?

小提示:本文含有剧透内容。 前两天去看了韩寒的新电影《乘风破浪》。这是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没有预期,看完发现完成度比想象得高,并没有把我冻在座位上尴尬得不知所措的情节,所以有些惊喜。 电影男主角是个赛车手,出生时父亲被判入狱,母亲产后抑郁跳楼自杀,男主角一直不理解父亲。一次事故中,他穿越回了自己出生的前一年, 回到童年的亭林镇,和年轻时的父亲...

《纳博科夫的蝴蝶》:一本难以定义的博物学著作

一部《洛丽塔》让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享有盛名,即使没读过这部小说的人,对“洛丽塔”三字所代表的禁忌之恋的含义,怕也不会陌生。 但在2011年,文学家纳博科夫却因为他的蝴蝶研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伦敦皇家学会学报》刊登了一篇有10位作者的论文,他们宣布通过DNA研究,证实了纳博科夫1945年提出的假说。纳博科夫当时认为南美洲的眼灰蝶来自亚洲,是经由白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