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读无用书  >> 正文
新闻

青年作家周婉京出版艺术访谈书《清思集》

www.taihainet.com 2016-11-02 16:15 来源: 新华网

 

《清思集》,周婉京著,作家出版社

  青年作家周婉京的首部艺术访谈书籍《清思集》近日出版。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周婉京走访了百余位大中华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家、收藏家、策展人、博物馆从业者等。《清思集》精选了与40人的对谈与评论文章,包括策展人、评论家冯博一、艺术家陈丹青、收藏专家翟健民等。

  本书是周婉京继《一个人的欧洲》之后针对艺术鉴赏的最新作品,除了访谈内容,还收录了百余帧海内外珍稀艺术品图片。其中还记录了不少作者游走于内地、香港、台湾三地艺术界的趣闻轶事,周婉京表示,许多“秘密”都是她从隐士藏家的堂、斋、楼、阁、馆、房中听来的、看见的。

  书名“清思集”的灵感取自魏诗人阮籍的《清思赋》,周婉京在自序中提到《汉书·礼乐志》中对“清思”的解释:“勿乘青玄,熙事备成。清思眑眑,经纬冥冥。”清思的本意指清雅美好的情思,贯穿了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情思,如今再从古董推演到当代艺术,教人仍会不自觉地被引入胜,若将《清思集》视作集合艺术界美好万象的合集,也不为过。

  冯博一在推荐序中评价周婉京,如此年轻,却又如此广泛地涉猎于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的不同类别,既有江南士风的趣味,又敏锐于当代文化艺术的混杂。“而以女性自喻来诉说着文人理想和现实的针对性,婉京是在此文脉上,并对那种旧式生活的精心酝酿出的诗情画意,自然形成了她本身所具有的敏感、细微的写作风格。”

青年作家周婉京

  对话作者:

  Q:《清思集》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周婉京:这是最近几年我做艺术界访谈内容的一个合集,除了想将近500小时的访谈内容与读者分享,也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市面上“只见金融书,不见艺术书”的现象。因为艺术读物的普及与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审美水平息息相关,我希望通过融合古董与当代艺术的写作形式与大家多做一些分享,不为证明艺术是多么伟大的东西,而只是对美的分享。

 

  Q:这本书与上一部作品《一个人的欧洲》相比,有什么不同?

  周婉京:《一个人的欧洲》是按照我个人的经验来发展,而《清思集》则是按照别人的经验来串联。前者侧重“行路”,后者聚焦“思考”,不再只是想关于自己的那些事,更关心自然与人、空间与人、人与人、人本质的一些问题。

 

  Q:全书为何划分成四个辑子?每一个辑子对应的是什么特别的内容?

  周婉京:四个辑子主要是按照时空与状态两个分类划分的,在这里时空指的是时间、空间两条线索;而状态指向的范围则要广阔一些,指的是状态、时态、语态、态度等等。

  那么按照这两个分类,我选择了最具总结性、代表性的四个标题为章节命名,每个章节按文章的长短大致都安排了8、9篇文章。时间的特点,体现在对纪念的意义探讨上;空间就很明显有“空间与人”这一章,而进行时便是讲述目前艺术界的状态;“闻弦歌知雅意”这一部分反映的是古董收藏的状态——雅的状态;最后到了结尾的“变奏曲”实际上是评论、批评性质的文章居多,呈现的是我个人头脑风暴的一个状态。

  从时空上来看,跨度越来越大;从状态上分析,就能看到思路越来越清晰。

 

  Q:《清思集》中采用当代艺术和古董两条线索相互穿插的方式,用意是什么?

  周婉京:我觉得艺术本身都没有古和今之说的,换个角度来看,古代的艺术品不就是古时候的“当代艺术”吗?有些陶瓷、家具、杂项甚至在当时连艺术都算不上,而是日常用品。反而,将当代艺术与古董一起放在书中,共同倾听、一并论述的时候,我们忽然就发现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怎么受时空限制,它们处于一种相对客观、自由的状态,有时候一位收藏家过身了,他藏有的器物却留下来了,在后辈、旁人的观看中衍生出新的价值,当然这种新的价值是紧密贴合当代社会的,是为我们现代人所用的价值。再者,当代的艺术看起来抽象、前卫,但也是相对过去的艺术品而言的,一件东西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历史而独自成立,就像我们人一样。

 

  Q:以艺术记者的身份访谈各路名家,其中有没有碰到过什么趣事或者困难?

  周婉京:先说趣事,趣事自然很多,譬如我在《清思集》自序中提到的我造访葛师科老师家所见所闻,我们常人很难想像一个人将自己家打造成一个博物馆。他曾给我看一支影青瓷的碟子,必须要打着小手电来看,瓷器的纹路才能映出来,他当时那种陶醉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

  困难上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古董知识的积累,这个过程是不会停歇的,多看多听都不够,有时还要上手,等知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不道听途书、做到去伪存真;另一个是艺术圈里的人脉积累,这一点也很关键,因为没有人脉你根本就不知道谁收藏了什么宝贝,不知道大藏家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更不懂得通过藏家与藏家之间的比较来分辨他们话中的情感、水分以及弦外之音。

 

  Q:希望《清思集》带给读者怎样的阅读体验或感受?

  周婉京:正如我在书中尾声最后一段所写,这40个访谈故事对我来说,让我不断反省自己的思考、颠覆了一些固有认知,但对读者而言,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相对开放的,要留给读者自己品评。清思不轻,读出一些重量来或一些感动来,甚至读出一丝不悦,我觉得都是有意义的。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台海网官方微信(taihai101)

  • 台海网微信

  • 厦门微公益

  • 海峡导报微信

  • 厦门第一时间

相关新闻

  • 武平百岁老人摄影图片在北京798艺术区展出
  • 台海网11月2日讯 据武平新闻网报道,刚刚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亮相的武平百岁老人摄影图片,10月27日又在北京798艺术区707街的“第零空间”展出。现场展出的50幅摄影作品全部来自于由福建省武平县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携手锦绣麒麟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广东拙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起的...
  • 台19名青年闯柯建铭办公室 遭警察直接强势拖出
  • 台青年团体10余名成员1日上午冲进柯建铭办公室。(图片来源:台湾东森新闻云) 据台湾东森新闻云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拍板“一例一休”、“砍7天假”等“修法”引发争议,台“立法院”1日上午将再度对此进行“朝野协商”。不过,上午近9时忽然有19名青年冲进民进党“立法院”...
  • 杨昆福:民进党权力傲慢或将大幅流失青年支持
  • 近日,为数不少的台湾青年劳工团体及学生团体走上街头,抗议民进党当局推动“一例一休”及取消劳工“7天法定假日”,媒体人杨昆福在《台海》杂志125期发表题为《民进党权力傲慢或将大幅流失青年支持》的评论文章,详细分析一向声称在岛内年轻世代群体经营甚深的民进党,...
  • 全国特教代表来龙岩交流艺术与康复教育
  • 台海网10月29日讯 据闽西日报报道 如何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和康复质量,打造特殊教育优秀艺术文化,让艺术的雨露滋润“残缺花蕾”? 27日,全国特殊教育“艺术与康复”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名知名特教专家和特教学校校长老师聚集一堂,进行为期两天的讨论...
  • 龙岩举行“青年突击队”和“青年文明号”授旗仪式
  • 台海网10月29日讯 据闽西日报报道 昨日,龙岩市总工会和城建部门为南环路与溪南南路交叉口工程举行“青年突击队”和“青年文明号”授旗仪式,揭开了施工单位中铁一局“百日会战”劳动竞赛活动。该交叉口工程总投资13000万元,工期7个月,春节前完工后将大大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关于台海网 - 导报广告价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友情链接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算举报电话:0592-968801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4) 闽ICP备07001623号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

版权声明: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海峡导报(台海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免责声明:台海网转载自网络的文章和图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内容仅供参考。
如我们使用了您的作品(包括文章和图片),请作者与本网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网,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