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读无用书  >> 正文
新闻

故事不过是故事:重读斯蒂芬•金的《论写作》

www.taihainet.com 2016-08-15 16:52 来源: 澎湃网

我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斯蒂芬•金。我喜欢读他叙述的故事和许多人物(从《闪灵》《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到《11 / 22 / 63》),但是,我绝不会将任何他的作品放入Western Cannon(西方正典)、World's Classics(世界经典)或者“死前必读之百种”中。 作为一个半辈子都呆在学校的人文学生,我的耳边总是回响着著名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的种种唾星。在2003年,布鲁姆是这样炮轰斯蒂芬•金获奖一事的:“这是在愚化(dumb down)我们文化生活的惊人过程中的又一新低”;“不论是一句一句来看,还是一段一段来看,还是一篇一篇来看,斯蒂芬•金都是一个极其不胜任的作家”;“他的书虽然售量以百万计,但是除了让出版业维持运转外,它们对人性(humanity)毫无贡献”。对布鲁姆来说,既然我们已经有了吉卜林(Kipling)的《吉姆》,为什么要读“令人无法容忍的(insufferable)”《哈利•波特》?既然我们已经有了爱伦•坡,为什么要读“粗俗至极”的斯蒂芬•金?(斯蒂芬•金赞誉J. K.罗琳说:“小时候喜欢读《哈利•波特》的人,长大也会喜欢读斯蒂芬•金。”这话让布鲁姆毛骨悚然。)其实,我也一直是如此认为的,直到我时隔多年又重新拿起斯蒂芬•金的《论写作》。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写于他遭受一次几乎致命的车祸之后,《论写作》是斯蒂芬•金对自己写作生涯的总结陈词。漫长的手术恢复过程带来的“脑闭塞”(writer's block),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能否继续创作小说。就像所有濒于失败的小说家那样,他开始着手于最合适的一个工种——教别人如何写小说。《论写作》既是自传,也是一个小说教程;书中作者交叉使用了两种语调,一种是自述性的,一种是分析性的。想要了解他对写作的面面观,读者必须听完他叙述自己的大半生,从他的贫穷的童年一直到他如何与毒品纠缠。同时,它读起来也像是一篇对布鲁姆之类的批评家的长篇回应。对我而言,这本书解释了斯蒂芬•金为什么没有读过简•奥斯汀,为什么不是简•奥斯汀,更解释了为什么斯蒂芬•金会成为斯蒂芬•金。

生于1947年,斯蒂芬•金成长于美国底层的一个单亲家庭,大学毕业后,他当过四年洗衣工、中学保洁员以及英语老师。相比于绝大多数的作家,二十七岁就拿到了一笔二十万稿酬的他(《魔女嘉丽》),算是极其幸运的。但是他的喜好以及创作动机,就此带着永恒的底层烙印。他强调,好的故事永远是第一位的,语言、主题、风格、形式、寓意等等,都是次要的装饰品,或者说,这些都是为故事服务的。受过教育的底层(the educated underclass),不需要普鲁斯特的自悲自怜,需要的是带有“嘭”(金和他的哥哥在儿童时所追寻的pow!)一声的故事。所以,好的故事要不就要有恐怖,要不就要有惊奇,实在不行,起码要有恶心至极(gross-out)。

斯蒂芬•金《11 / 22 / 63》

正如他借《11 / 22 / 63》主人公之口说出的:“香烟不过是烟,故事不过是故事。本来就不需要另有深意!”哪怕,这所谓的“另有深意”,才是批评家所真正关心的。批评家总是询问,斯蒂芬•金是不是一个“严肃的(serious)”作家?“严肃”就是一个指代“关心作品中的深意”的暗语。巧妙的是, 通过实实在在地“解构”一个作家如何创造出“深意”,《论写作》给出了答案:他的小说是有深意的,而且他会在写完初稿后寻找“深意”;同时,“深意”永远是第二位的,来源于故事,并且要绝对地服务于故事。甚至,小说的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都应该服务于故事,“删掉所有可有可无的副词”直到最好只剩下动词!用他的话说,如果在地下遇见乔治•奥威尔,他一定要追问奥威尔:“《动物庄园》到底是先有故事,还是先有寓意?”

当然,“故事性”不等于“文学性”(举一近例,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乏故事性,却几乎毫无文学性)。斯蒂芬•金的可爱在于,他不会为了批评家而矫揉造作出超出服务于故事之上的“文学性”,哪怕只是一句多余的修饰,或者一个多余的副词。然而,斯蒂芬•金又强调说,他的“故事性”,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喜悦,写作对他而言,是一种治疗性质的涤荡(catharsis)。读读他是如何摆脱经年的酒醉和可卡因的,我猜这并非虚言。也许,这个世界上很少还有作家比他更“严肃地”忠于故事本身了吧?

虽然他的作品常常有关妖精鬼怪,他从来不提“灵感”。在西方文学传统中,“灵感”是一种和造物主有关的神圣的存在;这和中国人常说的“述而不作”类似,“作”是来自于“神”或者“圣”。但是,作为最富灵感的作家之一,斯蒂芬•金却一丝一毫没有要把“灵感”拉离真实平面的意思。他以《魔女嘉丽》为例,把自己如何找到这个故事的过程放到了解剖台上大卸八块,然后,所有有关灵感的“神圣性”就在此中被解构无遗。

正像借自基督教的canon(原意为“宗教圣典”)一词所暗示的那样,正典统治下的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实际上是一种现代宗教。我自创一个词,“文教”。“文学性”,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看不见、闻不着的超越性的存在,只有礼拜它的信众才能号称体验到它的存在。就像宗教自由是值得肯定的一样,“文教”作为一个以高中教师为信众主体、以大学教授为祭司、并且获得国家支持的宗教,本身并没有大错(也许我自己就一辈子都难以脱离组织)。布鲁姆的错误在于,他假设文学必须接受“文教”的教规,并且所有的美国人都应成为“文教”的教徒,不然,美国文化就是在走向愚化。《论写作》朴实地辩解道,文学完全可以有“文教”之外的“严肃性”,而社会偏底层的大众,不会、也不需要全部成为“文教”的教徒。正如马克•吐温所讽刺的那样,“经典,就是人人想读、却又没人真的读过的东西”。并不是斯蒂芬•金愚化了美国文化,而是布鲁姆忽视了一个事实:在高中教育普及之前,所有能读小说的人,某种程度上都是社会精英。

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论写作》中译本)

一个常常被斯蒂芬•金爱好者提及的相似案例,是查尔斯•狄更斯。狄更斯曾经被当做多产的畅销小说家而颇不受批评家待见,George Meredith这样评价道:“没有多少狄更斯的著作会长驻,因为它们脱离了生活。……如果在未来人们真的读到他的书,他们会奇怪他们到底在读些什么。”但是狄更斯的文学地位却在死后稳升不降。或许一个更贴近的例子是美国作家雷蒙•钱德勒,也许他们俩都永远不会被划入文学正典(我的耳边仿佛回响着金的声音:Who cares about the fucking canon!),《论写作》应该会和《简单的谋杀艺术》一样,成为文学批评中的两座一直可见的高峰。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台海网官方微信(taihai101)

  • 台海网微信

  • 厦门微公益

  • 海峡导报微信

  • 厦门第一时间

相关新闻

  • 贝瑞和康,一个破冰者的故事
  • 原标题:贝瑞和康,一个破冰者的故事 在基因检测的新风口,先行者贝瑞和康花了五年多时间,完成了临床和商业上的落地,其中的曲折和经验值得复盘。 过去的三五年,我们见证了一波创业大潮,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以衣食住行为主的消费领域,然后才慢慢向金融和产业渗透。最...
  • 毕业季后的故事 感谢千锋HTML5培训让我拥有崭新生活
  • 故事要从那个炎热夏天的毕业季开始说起。那个时候,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和迷茫,步入社会,融入崭新的生活环境中,希望工作能带来快乐,带来满足感,带来经济的独立.可是事实总不随人愿,工作一年之后并不能带给我之前想要得到的东西.生活依旧迷茫彷徨,依旧四处奔波。终于,在...
  • “醉美”厦门的蓝天 挥毫几笔云朵把故事“画”上去
  • 台海网8月4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第二届“随手拍·关注厦门蓝”活动圆满落下帷幕。记者昨日从主办方了解到,获得各个奖项的参赛作品均已经评出,奖金将于下周发放,届时主办方工作人员将会逐一通知获奖参赛者。   “随手拍·关注厦门蓝”活动由厦门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与厦门晚报...
  • 探秘全球最惊悚鬼屋,故事原来是…
  • 自我们懂事以来,应该见过这么样一栋大房子,以及听过那么一段颤悠悠的描述——      “它矗立于陡峭的山崖,像一只雄踞在巨岩上的鹰:高大、古旧,曾经或许辉煌,现在却满目苍凉。在惨淡的月光照耀下,更显凄冷。城堡里悄无声息,远处松涛澎湃声隐隐传来,偶尔夹杂...
  • 一组老照片 讲述南下女兵故事
  • 李申生(后排右一)与战友在古桥边合影。   李申生(前排右二)与战友在古榕树下合影。   李申生(左)和同学在复旦大学校门口合影。   南下服务团在行军途中。   李申生四姐妹在白城海边合影。   台海网7月31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明天(8月1日)将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

关于台海网 - 导报广告价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友情链接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算举报电话:0592-968801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4) 闽ICP备07001623号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

版权声明: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海峡导报(台海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免责声明:台海网转载自网络的文章和图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内容仅供参考。
如我们使用了您的作品(包括文章和图片),请作者与本网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网,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