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近段时间,上海年轻人“下完班、上夜校”的夜生活方式在社交媒体中“出圈”。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那波夜校潮,这届年轻人热衷的夜校课程更丰富多元,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有的课程甚至“60秒内全部抢光”。(11月5日新华网)
□付彪 张玉胜
夜校,曾经是一代人的美好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人夜校、农民夜校等非常普遍,不少年轻人通过夜校求知识、学本领,以弥补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短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教育体系的完善,各种传统夜校已逐渐消失。如今艺术夜校的火爆回归,则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后,对于艺术审美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其价值内核也有新的时代意义。
比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创办于2016年,聚焦“社会大美育”目标,在晚间时段面向18到55岁的中青年人群开设艺术课程。该校目前已覆盖上海全部16个区,并多次登上热搜。年轻人们将这里看作“都市中的艺术家园”和“忙碌工作、生活之余的心灵栖息地”。
这不只是年轻人单方面从公共文化服务中获益,也是一场“活起来”的文化与年轻人精神需求的双向奔赴。对于年轻人来说,在社会竞争之下,与紧绷的职场环境相比,艺术夜校更能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美好的氛围,不仅能学习一些感兴趣的技能,还能舒展心灵、释放情感。除了上海,目前广东、浙江等地也涌现出丰富多样的夜校课程,以及针对年轻群体的文化活动,让更多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学习充电、放松身心。
长期以来,不少非遗技艺和传统文化只沉淀于相对小众的圈子里,部分公共文化场馆也缺乏年轻受众的靠近。“夜校热”不只满足了年轻学员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让其从公共文化服务中获益匪浅,也为盘活文化资源、弘扬手艺人技艺提供了机遇。
曾有学员表示,“平时下班回家经常刷刷手机时间就溜走了,空虚和浮躁的情绪随之而来。但在夜校学篆刻的一个半小时,我能全身心专注在一件事情里,反而觉得充实又平静。”因此,分析年轻人“夜校热”背后成因,不管从内生动力还是外部引力来看,都可以发现他们渴望成为艺术审美与精神世界的“富有者”。而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追求艺术审美和精神富有的愿望凸显,此时艺术夜校的文化传播为青年人的旺盛精力找到释放出口,让“夜校热”成为其情之所趋和理所当然之事。我们期待着青年人加以珍惜,而相关部门也顺势而为,让夜校这个充满时代感的名词,在我们这个新的时代更为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