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王铎
5.9元两个面包、12.9元三份寿司……商家将当天没有卖完的食物进行随机搭配,以优惠价销售所谓的“剩菜盲盒”。这种食品盲盒销售形式如今悄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兴起,有“尝鲜”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笔记“炫耀”,甚至有网友表示,“要定闹钟抢,手速慢了抢不到”。“剩菜盲盒”里都有些什么?其食品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7月4日《法治日报》)
“剩菜盲盒”其实是销售处理“临期食品”的变种,只不过引入“盲盒”一词自带的未知惊喜属性,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趣味性与吸引力。理论上来说,临时食品销售既减轻了商家的库存积压,避免食物浪费,又让消费者得到实惠,的确是一举多得。然而,这不等于临期食品可以完全和其他正常食品一样销售,恰恰相反,在低价刺激下,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消费侵权的多发区,因此还是要加以一些更加严格的规范。
何况,就算是正常的食品生产销售也会受到严格限制,临期食品增加了新的环节与变数,其背后影响食品安全的不确定风险可能会相应增加,比如是否会有食品运输贮存条件不达标,保质期将过未过却已经出现质量的变化。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与其它工业化的食品相比,近来出现的“剩菜盲盒”主要集中在烘焙类糕点以及部分咖啡饮料、熟食、便捷式快餐等,上述问题可能更突出。
万变不离其宗,食品销售花样无论如何翻新,都须以安全为前提,而食品安全最直接的防线在商家,但最牢靠的防线还是在相关平台与相关部门的监管。因此,面对“剩菜盲盒”,必要的规范与监管须迅速跟上,避免其沦为食安盲区。
首先要根据各地条件,尽快完善临期食品流通方面的法规,使得临期食品的流通符合安全条件,并制定严格的程序,保证程序的落地;其次,临期食品流通销售的网络渠道要施行严格管控制度,保证渠道的专业性、可靠性,要防止一些电商不顾质量,一味以各类噱头花式营销临期食品;另外,针对“盲盒”的特性,要有一些前瞻性的规范动作。
食品的重要性毋庸多言,而无论是“临期”“剩菜”还是“盲盒”,都告诉我们“知情权”非常关键,因此在这一新的现象前,一定要抓紧消费者知情权这个“牛鼻子”。我们相信在“剩菜盲盒”问题上,只要我们的监管不出现“盲”区,消费者一定能够“门清”,而这一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临期食品销售,也必然健康规范地向前发展。 (文/木须虫 来源/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