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评论频道 >> 媒体评论  >> 正文

两代人“升国旗”,背后是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杨飞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网络图

  自工作至今,三年多都未回过老家。这个国庆长假,难得事情不多,便带着家人回了趟魂牵梦绕的家乡。果真是乡音乡情,一切恍若在梦里。第二天,还没起床就听到了熟悉的国歌声。正在诧异间,母亲打来了电话:邻居王大爷家升国旗了。

  王大爷家在村东头,离我们家只有不到100米的距离。记忆中王大爷家最早只是两间很破的土房子,而今已经变成了两层楼房。回家时候打他家门前经过,瞟见院子里面停着几辆电动摩托车,还有王大爷儿子的奥迪小轿车。

  提起王大爷,儿时各种记忆尽皆涌上心头。小时候,没有电视可看,最大的乐趣就是坐在院子里听王大爷讲故事。他参加过淮海战役支前工作,据说还曾协助过解放军看管俘虏,光这个经历就够我们膜拜了。

  王大爷口才也不错,那个时候,王大爷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着革命故事,比如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朱德的扁担等等,都让小伙伴们听得如痴如醉,就好似自己就是故事里面的主人公。

  印象中可能是上初中的时候,王大爷在房檐下挂出了一面五星红旗。虽然红旗很小,也不像现在这么精致,但却是我们村里唯一一面国旗。当时那个激动呀,对着国旗我们拼命地学敬礼,一学就是几个小时。

  村长说,我们要升国旗!在乡亲们的支持下,王大爷在院子里面竖起了“旗杆”(一根三米多长的木材)。每次升国旗时,喊着口号唱着国歌,看着国旗,还真有一种神圣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乡村们参与。这样过了几年,王大爷的儿子上了大学,毕业后推倒了土房子,在原地盖起了一座两层楼房。这次回家,意外地发现那根“旗杆”还在。

  接完母亲电话,赶到了王大爷家,更是百感交集。原来,王大爷去年去世,他儿子接过了临终嘱托,担负起了“升国旗”的使命。那面稍显陈旧的五星红旗依然高高飘扬,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之深。

  情怀如梦,家国在心。经历两代人,五星红旗依然在王大爷家高高飘扬,人们依旧围着“旗杆”看国旗,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生活条件如何改变,炎黄儿女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份乡愁,就是那份浓厚的家国情怀。

  经历40年的逐梦前行、砥砺奋进,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越来越多人们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芝麻开花节节高”,看到了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这份家国情怀也变得更加浓烈,而这也正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劲动力。(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杨飞)

相关新闻
欢度国庆,不忘爱国主义初心与使命

作者: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 林   不留神间,国庆假日已过半。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9华诞的喜庆日里,回望共和国69载风雨兼程,不由生出诸多感慨。今年,改革开放正值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伟大的时代源于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人民创造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点赞发展成就 期盼务实合作——多国政要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连日来,应邀出席我驻外使馆国庆招待会的多国政要积极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期待与中国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双边关系更好发展。   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财政部长丁进勇说,巩固和深化越中友好与全面合作关系符合两国发展需要,有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和...

每百户拥有200多件 这样东西你家一定也有

衣食住行用 40年收支之变尽在这几张图(消费篇)   每百户拥有200多件 这样东西你家一定也有   图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 新华社记者 崔莹 编制   图表: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不断增长 新华社记者 孟丽静 编制   图表:改革开放...

从计划到市场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40年经验启示录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题:从计划到市场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40年经验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安蓓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开放实践的重要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经济活力创新力不断增强奠定坚实基础...

八年来,退休矿工年年升国旗为祖国庆生

新华社石家庄10月1日电(记者白明山)1日大清早,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通顺社区棚改房的阁楼顶上,响起了国歌声,一面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升国旗的是柴广平一家,他是峰峰矿区一位煤矿退休工人。退休以前,一家三代五口人跟很多老煤矿工人一起,居住在依附煤矿兴起的工人村,也就是棚户区。   过去,柴广平家的老房子就在公路边,房顶跟公路几乎持平。一到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