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评论频道 >> 媒体评论  >> 正文

传统文化 不能“再无下回分解”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燕赵晚报 毛建国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9月11日下午3点30分,单田芳因病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去逝,享年84岁。告别仪式将于9月15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9月12日《燕赵晚报》)

单田芳先生在一段评书结束时,喜欢讲“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人们也以再无“且听下回分解”来哀叹先生的离去。哀叹“再无下回分解”,传递的是对先生的敬意,也有对传统文化的隐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单田芳先生最火的年代。今天任何一个流量明星,都不可能与他当初相提并论。那个时候没有智能手机,电视也很少,最流行的是收音机。打开小“匣子”,就是一段美好时光。这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熏陶。单先生讲过很多英雄故事,这些英雄人物及其侠义精神,已经定格在一代人的记忆里,引导和培塑着人生观、价值观。

可是,“昔人已乘黄鹤去”。对于新生代来说,又有几人知道单田芳这个名字,知道评书这门艺术。新生代的娱乐生活,已经交给了综艺节目、偶像剧和抖音、快手。当然,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很难也根本不应该要求新生代们过着“一个匣子听半天”的生活,也像当初的我们那样过着没有多少选择的生活。可是,传统文化的式微,还是让人痛心。特别是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再无下回分解”,将是一代人的责任。

回到历史的河流中去,当年单田芳先生的流行,与相对贫乏的时代有关,但也不能忽视和否认评书这门艺术本身的吸引力,以及单田芳等艺术家对艺术本身的追求。单田芳是“门里出身”,天赋也好,而且他特别勤奋,喜欢钻研,他保存、复制、修缮、增补、改造了许多传统评书,他还创造性地提出要讲“红色故事”。家学、天资、用功,成就了一个传奇。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要拥有辉煌的当下,即便是评书想要保持过去的风光,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关键是,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沉默中沉没”。不要说新生代就只喜欢抖音、快手,传统文化本身也有一个宣传、普及、与时俱进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随着一些听书软件的出现,“声音读物”慢慢流行起来。现在不少孩子,也开始用手机听故事。单先生也是一个很“潮”的人,他认为评书艺术应当与时俱进,不仅要创新说书手段,而且还要运用新的媒体传播。

“酒好也怕巷子深”,传统文化也是这样。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看到确实存在一些“好酒”;要有文化自觉,要努力让“好酒”的香味飘到巷子外去;要有文化智慧,做出适应时代的“好酒”,艺术地让“好酒”为更多人接受。单田芳先生曾经讲过行业的不景气,“不只是年轻演员有问题,中老年演员也有问题。下功夫不够,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很值得思考。近年来,一些传统文化内塑品质外树形象,通过创新吸引了不少年轻受众,很值得借鉴。

传统文化不能“再无下回分解”。“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不仅是特定时代造成的,与单先生本人的努力,与评书本身的魅力,都有很大关系。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才是对先生的最好怀念。

相关新闻
忆单田芳:一身青袍说南北,再无先生解下回

【文艺星青年按】“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9月11日,陪伴了中国人几十年的评书大师单田芳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惊堂木一拍,白纸扇一抖:“咱们言归正传!” 单田芳这一生,新作加传统评书总共说过了110部,覆盖面达到全国530多家电台,收听人数将近7亿。人们熟悉他那略带沙...

国庆期间享喜剧盛宴 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决赛定档

原标题:《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将亮相国庆荧屏   记者12日从有关方面获悉,《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决赛将于10月2日至8日在央视播出。节目旨在传承中国民间特色传统文化,繁荣语言节目创作,推出优秀新人新作,为观众献上一场喜剧盛宴。   据介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由秦新民担任总导演,赵越担任小品组导演,宋飞担任相声...

单田芳离世引发关注 说书人转战网络能否重生?

原标题:说书人转战网络能否重生?   连丽如在宣南书馆的演出现场(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方非摄   前天,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因病离世。“世间再无‘且听下回分解’”“一个时代结束”成为许多人在悼念这位老艺术家时的感叹。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评书还在,只是...

那个小时候给我江湖启蒙的大师,走了

单老师,欲知后事如何,听您来世分解。   评书大师单田芳走了,就在今天下午……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肖建陆处获悉,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11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逝,享年84岁。   几天前,还有网友在其微博下留言,祝他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