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夙伟
近年来,社区食堂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喜爱。思明区厦港街道聚焦“15分钟近邻服务圈”,深化社区标准化建设,打造的社区食堂于近日正式运营。各种家常菜肴冒着热气陆续摆进窗口,吸引不少居民前来品尝,也有顾客选择打包带回家。(10月30日台海网)
近年来,各地原本是为帮助社区老年人而兴建的一些社区食堂,因其“性价比高、食品安全有保障、口味不错”,不仅吸引了老年人,也吸引了不少上班的年轻人前来就餐。而近日正式运营的厦港街道的社区“小食堂”,更是一开张就起到了服务“大民生”的作用。
这也确实是现实的需要。在现实中,不只是老人,小区其他居民包括住在社区的新就业群体、工薪族也可能面临“吃饭难”。有些单位没有食堂,许多上班族每天“对付”一日三餐也费尽心思;许多单身青年休息天自己开伙做饭,不仅麻烦,开销也小不了。他们中很多人一直盼望就近有个食堂,“社区食堂”如果把其纳入服务对象,他们的“吃饭难”就能得到化解。
现在社区“小食堂”受到普遍欢迎,除了因为“家门口”吃饭方便,还因为食堂秉承公益与效益平衡的原则,也就是食品安全让人放心,又“物美价廉”。还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开设在“家门口”的食堂,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相聚、沟通的机会,有利于融洽邻里关系。如果年轻人也来就餐,老年人与年轻人一起就餐,不仅让老年人身边增添青春活力,也让年轻人在这样的氛围和潜移默化中更加尊老爱老,还可能学到老年人的一些人生经验,这样的“附加值”尤为珍贵。
显然,服务“大民生”,社区“小食堂”可以有所作为。这样的方向非常值得各地相互借鉴、一起探索,甚至齐头并进、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