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海峡舆情 >> 八闽聊斋  >> 正文

侵犯公民信息案 但愿“拔出萝卜带出泥”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冯海燕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冯海燕

  不法分子为了牟取利益,从网络上寻找“上家”购买快递面单,非法获取公民信息6000余条,再通过网络以每条2元左右的价格贩卖给“下家”,以此获利,涉案金额达10000余元。近日,海沧法院发布这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9月18日东南网)

  案件中,侵犯个人信息者获刑,让人拍手称快!但同时,大家看到他们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是有“上家”和“下家”的,所以在此案中两人受到惩罚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想,他们的“上家”和“下家”呢,类似的案件有没可能都拔出萝卜带出泥,进行全链条的惩处?

  信息时代,我们感受网购便捷的同时,也不时感受到一些“副作用”,那就是自己的信息好像在裸奔。有时快递才到手,后面就出现与之相关的骚扰电话。这一切很重要的就是因为有人在暗处对我们的信息虎视眈眈,伺机贩卖我们的隐私。

  而信息被盯上有多可怕?其实我们经常碰到的骚扰只是其一,更可怕的是我们的财产安全乃至是人身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胁。比如快递收货后,就有消费者收到“商家”主动联系,表示商品有问题安排退货等,若信以为真就可能落入骗子的陷阱里,后面也许就是要求提供账号、验证码等等,让人稀里糊涂间将钱转出去。早些年,甚至有一位女性消费者因为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被盯上,最后竟惹来杀身之祸。

  早期的网购中有很多消费者不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但最近这几年大家的意识都提高了,泄露信息往往不是因为个人不小心,而是不法分子太“走心”。就像那句话说的“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一旦被“贼”惦记上,麻烦就来了。像新闻中这案子,有“上家”有“下家”,还有“中间商”。所以此案中的两人被惩处,吃瓜群众还会关注“上家”“下家”是谁,是否惯犯,有没有被追责?毫无疑问,必须对不法分子全链条打击,才能更好地彰显法律刚性,并且让每一个相关人员有敬畏之心。

相关新闻
轻易“仅退款”,纷纷“零元购”?

漫画:王铎   连日来,“1400元的洗衣机因无法安装被仅退款”“网购11元衣服仅退款被判赔800元”等与仅退款有关的话题频繁登上热搜,引发人们对仅退款模式的关注。(7月29日《工人日报》) □江德斌   现在的市场竞争确实越来越激烈,以前的“无理由退货”就已经让不少消费者喜...

图解 | 中国网络法治30年,用法治“利剑”守护个人信息权益

【法治网事·中国网络法治30年系列策划】   近日,《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对外发布。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网络快速普及,滥用个人信息以及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在数字经济发展和网络法治建设进程中,我国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个人信...

薅羊毛,不能薅丢了诚信

□冯海燕   一笔外卖订单,原价559.8元,实付仅53.2元,是平台活动力度大,还是存在其他“猫腻”?近日,集美检察院发布了这样一起案件。(6月4日台海网)   事情的开始,是某外卖平台推出商品补贴活动,给予店铺申报的活动商品一定补贴。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活动并不鲜见,原本是双赢乃至是多赢之举。然而,店家方某在该活动中发现在平台可任意设置店铺红包金额的漏...

思明一小区群公告曝光业主起诉信息不打码 业主起诉业委会维权

台海网4月1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捷 曾艺轩 通讯员 思法/文 杨希/漫画)一张照片、一个住址、一串不打码的身份证号码,发到网上可会给人带来不小的困扰。近日,思明区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因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官司。小区群公告曝光业主起诉信息,业主“社死”(“社会性死亡”的...

两男子利用网购验货以假换真 最终双双获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犯罪新手段层出不穷。近期,长乐法院审结一起利用网购验货“偷梁换柱”的新型盗窃案件。 2022年1月,被告人林某事先准备仿品戒指,再通过闲鱼App下单购买同款。快递员将快递送到后,林某在验货时乘快递员不备以仿品调换正品,盗走交易金额为3.7万元的戒指一个,随后拒收快递。同年2月至4月期间,林某伙同另一被告人高某,三次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