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某中学班主任郭云凌在班上发布了禁止“养臭水”的通知。事实上不只该班级,“养臭水”是不少地方正流行的校园“怪象”。
唾液、牛奶、蟑螂、苍蝇、蚊子、老鼠尾巴、生猪肉、护手霜…………将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东西混装在塑料瓶中,就做成了时下“风靡”部分中小学生群体的“臭水”。“养臭水”不需要按常理出牌,但几乎都有同样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地添加、混合材料,将瓶子“养”得越臭越好,等待其膨胀爆炸的一刻。(6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刘天放
继“萝卜刀”“烟卡”等之后,“养臭水”又在一些中小学生中流行,成年人看完后都难以理解,这臭烘烘的东西被培养起来后能有啥好玩的?可就是坐等“炸开”那一刻,满足了孩子们的“炸裂”欲望,令他们感到刺激。尤其是,这是他们亲手“养”起来的臭水,炸开后产生的惬意,更能令其满足不已,于是便乐此不疲地“养臭水”。
然而,“养臭水”既面临健康危险,也有法律风险。有的“臭水”在教室里炸开后,导致教学电脑损坏、教室在一段时间臭得不能用,甚至还引起十几名同学恶心呕吐,可见,“养臭水”面临的风险很大。据悉,“养”的各种臭水成分不一,有可能产生氨、硫化氢、甲醛等有毒气体,存在引起中毒、影响呼吸功能、胃肠道不适、头晕甚至损伤中枢神经等症状的诸多可能。
有法律专家认为,“不仅学校和家长要担责,还有可能构成犯罪”。如果炸开的“臭水”直接导致公私财物损失达到一定数额,或者有证据证明因为该“臭水”造成多人感染病毒或疾病,达到形成公共安全事件的程度,在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前提下,有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可能,也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
孩子们热衷于“养臭水”,这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使然,也是“养臭水”作为一种新奇的游戏,很容易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重要原因,加上“从众效应”,使更多孩子参与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养臭水”更多的恐怕是因为孩子们的休闲娱乐生活内容匮乏,精神追求矮化造成的。
从正面看,“养臭水”体现了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但负面更多,健康危险和法律风险并存。可见,更该重视孩子“养臭水”背后的原因。为此,教育引导的同时,还要让更健康的娱乐方式占领阵地。如今的孩子除了网上的东西,现实中动手做的乐事少之又少。让孩子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做,才能使不健康的娱乐方式远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