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王少华
当下,春招市场热度升温,求职应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招聘市场中,各类乱象仍层出不穷,比如一些“招转培”陷阱。“本来去应聘的,却被骗花钱培训了。培训结束后根本没有给我们安排工作岗位。”近日,去年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林欣(化名)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记者调查发现,求职过程中,一些用人单位或培训机构,打着招聘的旗号,要求求职者自费参加他们指定的岗前培训以提升技能。不少求职者支付不菲的培训费甚至不惜贷款,最后发现竹篮打水一场空。(3月6日《法治日报》)
□黄齐超
用人单位进行免费的职前培训,这本是职场常态。然而,“招转培”套路并非如此,它是以入职培训为幌子,忽悠应聘者先进行自费培训,让求职者进入“套路贷”的陷阱。这些公司名义上是用人单位,其实却是骗人单位。
而让人尤为郁闷的是,一些利益受损的求职者如果想依法通过民事诉讼主张权利,则现实难度不小。这是因为,狼狈为奸的培训机构与招聘单位往往把法律法规研究透彻;甚至,他们还聘请了法律顾问,让自己的行为明明是诈骗,却又从表面上避开法律的具体条文,非常容易造成了监管部门不明、惩罚法规不精准的窘境,导致职能部门难以依法惩戒。
从流程看,有些时候似乎就是如此。招聘公司证照齐全、资质合规,他们招聘职员不违法吧?培训机构的手续完备,依规开展职业培训,也不违法违规吧?自愿借款,没有强迫交易,第三方金融借贷平台大概也不存在违法违规之处。而从劳动保护来说,自费培训的求职者没有与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协议,他们的身份仅是学员,就算产生纠纷,适用的监管部门和相应条文,也可能存在争议。
现在相关方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求职者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警惕“招转培”套路,这当然是应该的,也可以降低他们上当受骗的概率。但是,警示教育终究不是治本之策。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法律法规的层面找补,尽快出台相关治理措施,精准约束“招转培”,才能釜底抽薪治理这一乱象。
特别是,现在春季招聘市场正在如火如荼中,无数求职者可能被忽悠进局,更有众多骗子垂涎三尺,等着数钱。我们的行动一定要快,千万不要等骗子赚完一波,准备转向下一个套路的时候才祭出应有的规范和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