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海峡舆情 >> 八闽聊斋  >> 正文

“600个工作群”刺痛了谁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晁星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晁星

  周末,一则消息引发广大“上班族”热烈讨论。据报道,一女子离职后花3小时,一口气退了600多个工作群。网友感叹:这哪是离职,分明是赎身!当事人介绍,自己从事商场地产设计工作,每个商场有数百个店铺,需逐个审核店铺设计图纸,因此累积了600多个群。(12月11日光明网)

  “每天要随时回复信息,神经一直紧绷着”……“600个工作群”当然属于极端个案,与当事人工作性质有很大关联。但这种“始终在线”“时刻被群消息轰炸”的感受,却不免让大伙儿心有戚戚。不知从何时起,微信里的工作群就越来越多。公司新上一个项目,先建个群;单位新推一项工作,先拉个群;团队执行一次任务,再分个小群出来……凡工作必设群,不设群似乎就不会工作了。

  繁多的工作群让不少“打工人”如鲠在喉,不仅在于自己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更在于其已经成了一种“紧箍咒”,不论何时,只要微信提示音响起,便“心头一紧”。各种通知不断,各种“收到”刷屏,看上去很简单,但屏幕背后往往有难言的紧张与焦虑。

  客观来说,基于即时、便利等特点,大家能打破时空限制集思广益、火花碰撞,微信工作群当然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利器。但凡事过犹不及,当工作群越来越像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时,就很可能适得其反。

  一方面增加无用信息负累。利用微信群确实能减少通知事务,但鉴于群本身的信息流属性,与通知相关的人不得不随时关注群消息,才能防止信息被遗漏。此外,很多临时性的事务也在群内通知,很多不相关的人也被裹挟着读消息回消息。这与大家经常吐槽的“陪会”,其实是一个性质。

  再则,模糊工作休息边界。今天,我们的工作节奏紧凑而繁忙,加班也是常有的事。诚然,工作之上难免会遇到急难险重任务,临时被工作微信召唤也在所难免。然而,纵观那些响个不停的微信提示音,每一声都是必要的么?

  另外,加剧手机依赖症。据相关调查,我国成年人每天手机使用时长已高达105分钟。对于上班族来说,这个时间怕只会更长。几分钟不打开手机、不点开微信,总觉得少点什么,这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

  技术是有两面性的。越来越多人在沉重的信息负累和“缰绳”中体悟到“人为机役、人为群役”,一定不是社会的福音。说到底,工作群在精不在多。注重边界、保持克制,实在很有必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新闻
西媒:俄乌冲突是数字时代“第一场战争”

据西班牙《公众》日报网站5月19日报道,“乌克兰战争表明,谁主导了网络空间,谁就主宰了对抗。”西班牙海军少将哈维尔·罗卡在国际防务与安全博览会(Feindef)上说。Feindef是西班牙有史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国际军火展。 在西班牙,提供给军火买家的武器装备类型从未出现过如此显...

激扬青春丨数字时代的中国新青年

数字时代 你觉得方便吗? 指点之间 来到眼前 网络上的每一个链接 都是线下的N次连接 他们是数字时代的“骑士” 外卖骑手 是城市的一抹青春亮色 靠着车轮的转动 经由错综复杂的线路导航 千万骑手 日夜兼程 一份份订单 抚慰饱腹之欲 解决燃眉之急 是忙碌生活的点睛之笔 也是数字时代...

河南一官员在工作群发不雅信息?官方通报:双双免职、正在调查!

近日,一张微信群聊天截图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网友关注。 截图显示,该群名为“示范区安委会成员单位”,群内有153人,群内成员郭某某发送聊天文字称:“要顶住压力,即使全区知道咱俩开房又怎样?不是都没事吗?我都能摆平,按照原计划,年后领导把我调到住建局,你在城改办,咱俩联...

年轻人教老年人过上新生活 "数字反哺"让老年人一起来"5G冲浪"

该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发展研究院发布。   最近,25岁的河南许昌小伙儿樊金林因拍摄自己创办的“网红养老院”的日常生活火出圈了。在他的镜头里,不仅有“老闺蜜”的爆笑对话,也有老爷爷戴着墨镜“打碟”,还有老人玩起了时下流行的“羊了个羊”小游戏改造的扑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