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海峡舆情 >> 八闽聊斋  >> 正文

“圈养”的是课间,摧毁的是童年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陈江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漫画:沈海涛

  □陈江

  学校课间活动越来越少的问题,现在连老师都看不下去了。近日,山西晋中有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称“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也有学生无奈表示:课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2分钟,上厕所都来不及。

  学生被“课间圈养”的现象由来已久,也曾引起过广泛争议。近年来,不少学校出于安全考虑,提倡所谓的“文明休息”,规定学生在课间10分钟,除了喝水和上厕所,不准在楼道停留,更不能去操场上玩耍。如此一来,本应热闹的课间活动时间,结果却变得异常寂静。

  课间10分钟,曾经是孩子们释放天性的宝贵时间,如果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出去玩,这还叫孩子吗?学校搞“课间圈养”,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安静地待在座位上,这样的“文明休息”实则已然背离教书育人的初衷。对此,教育部两年前就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明确: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道理是明摆着的,可“课间不自由”的情形为何愈演愈烈?

  归根结底,学校有不堪承受的责任之重。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弱,玩耍嬉戏难免有个磕碰,学生一旦出点事,学校就要承担“全部责任”。即便学校被证实并无过错,在家长看来,也要追究学校监管不力的责任。另外也有学习压力大、老师上课拖堂等原因,对学生课间活动造成了时间上的挤压。

  学校难,家长也难;家长怕,学校更怕。毋庸讳言,“安静的课间10分钟”其实是家校博弈、拉锯甚至妥协的结果。即便当下的《民法典》已将学校尽到教育、管理责任,作为一种免责情形予以明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消学校的顾虑,但学校要如何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已经完全尽责呢?还不如“一刀切”规定课间不跑动省事,“课间圈养”就此走入了困局。

  安全是头等大事,小心谨慎一点固然没错。但怕这怕那,干脆将学生“圈养”起来,明显有悖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根据注意力规律,听课45分钟后,最好有一定时间的身心放松,让脑力、体力、视力得到恢复。而追跑打闹、自由玩耍,其实是童年生活的“标配”。每一次和同龄人玩得不亦乐乎,都会给孩子的心灵成长储备能量。表面看“课间圈养”解决了眼前的安全,从长远看,这种“圈养”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摧毁。

  打破“课间圈养”绝非只是学校的事,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家长还是要理性看待孩子的磕磕碰碰,不必过度紧张敏感。须知,“圈养”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试想一所学校,如果缺少了课间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将会变得多么奇葩。(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新闻
课间10分钟 怎能静悄悄

漫画:王铎   □斯涵涵 张玉胜   “课间十分钟”,是很多中小学生最开心的时光。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同学追逐奔跑、打打闹闹,欢声笑语响成一片。但近些年在不少地方,这“课间十分钟”似乎越来越安静了。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

让教育助推生命蓬勃向上

不知何时,跳绳、跳房子、踢毽子等儿童游戏在校园内消失了。“比体育老师更卑微的,是没有课间10分钟的孩子”“孩子在教室里一坐一整天,见不到阳光”……家长的呼吁中,折射出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更加具体更为多元,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为何要设置课间10分钟?这是学习之余的放松时间,课间适当活动有助于学生恢复体力、视力、注意力、创造力。体力、视力得不到适...

这样的“文明休息”真野蛮

赵叶苹   只允许学生喝水和上厕所,不让他们下楼,课间只能在教室跟前后桌同学聊聊天,每个楼层还安排值日老师,课间在楼道内巡查……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在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课间圈养”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此不少人呼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让他们能出教学楼玩耍。...

跳房子丢沙包 老游戏重现泉州校园

同学们在五颜六色的方格、圆圈中跳跃,成为校园中最欢乐的一景。 台海网11月2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跳房子、丢沙包、走迷宫……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你,还记得小时候常玩的经典游戏吗?让人惊喜的是,如今这些游戏又出现在了小学校园里。在鲤城区第三中心小学,这些有趣的...

龙岩千余名学生集体练“书法操” 丰富课间活动

台海网(微博)6月10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李大荣 通讯员 陈析兴 文/图)课间操期间,1000多名小学生纷纷手持毛笔练习体操,一起一伏间尽显汉字书写姿态。这样有趣有益的“书法操”,近日来在连城县第二实验小学上演。   校长邓俊说,去年外出考察时,受“排球操”影响,突发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