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燕
窗明几净的钢琴教室里,指尖与琴键的碰撞弹奏出动人悠扬的旋律;典雅古朴的茶艺教室内,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鼻而来,氤氲着闲适自得的悠然气息……
不久前,厦门老年大学2023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学,数千名老年学员走进校园,开启一段全新的求学之旅。对厦门老年大学而言,今秋新学期的开启有着特殊的意义——学校新校区一期正式投入教学。 (10月19日《福建日报》)
集适老化智能化园林化于一身,注重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通识课建设和教学管理,这样的老年大学让人怎能不爱?“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有优质的专门学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长在新时代,不仅现在的孩子很享福,而今的老年人也是幸运的,有福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我们创造了如此优质的学习环境,很多老人也有学习的愿望,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老年人都能走进学堂。近日,外地一媒体就刊登了一则“带孙让很多老人难圆大学梦”的报道,报道称有的老人有心学习,也有在老年大学学习的愉快经历。可是平时需要带孙辈,一边带娃一边上课,感觉很累,平时学校组织的活动也很难参加,所以,最终被迫告别大学,专门带娃。有的老人则因为有家人支持,在带孙与学习中找到平衡的支点,得以放心追求自己的学习梦想,感觉格外充实与满足,家庭关系也非常和谐。
老人上学难,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个“难”,不是难在大环境缺乏条件,相反,现在各地政府越来越注重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老年大学大多办得有声有色。难就难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的是因为儿女要上班,小家庭经济压力大,请不起保姆,只能让老人带娃,有的或许是不放心将孩子交给保姆,总之,现在老人带孙辈非常普遍。老人一般心疼子女,只要儿女有所求,宁可牺牲自己的学习、休闲和娱乐活动,也会选择帮忙。
儿女有困难,老人适当帮忙分担,这个也可以理解。但是,带孙是情分不是本分。作为儿女,也要考虑到老人有自己的爱好与追求。倘若真的条件不允许,需要老人带孙或帮忙照料家里,也要好好征求老人意见,一起看看老年大学相关课程或社区的某些活动等是否对应老人的空余时间,是否可以调剂,使老人能够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和梦想。
其实,有的问题,不去正视不去着手解决,可能一直存在。当儿女对老人存在生活或经济上的某种依赖,老人的晚年就会完全被下一代所牵绊,年轻一代也可能习惯成自然,其他方面选择躺平;倘若将老人自己的需求与幸福摆在重要位置,有些困难或许也可以协调与破解,甚至于,也会激发年轻人更加热情满满地投入到工作与生活。这样的状态对于下一代也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让年轻人更自强自立,老一辈更从容自在。
转眼重阳将至,关爱老人,孝顺老人,也许不是简单地给点钱或者买点衣物、补品,而是给予老人精神食粮,鼓励老人学习、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