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收”让摆渡车成“消费刺客”,某些景区交通变“黑色产业”?近来各地不少读者吐槽:如今出去玩又能碰见“新刺客”:各大景区的旅游观光车、摆渡车。不仅价格越来越高,还出现了不少收费新花样:比如景区“大门”到景点的距离拉长了,观光车发展出“分段收费”的新模式。(7月30日《老年日报》)
□苑广阔
今年暑假,国内旅游市场相当火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游客诟病的声音也随之加大。其中一个现象就是不少景区内的观光车、摆渡车收费贵,套路多的问题。有网友戏称,避开了这个刺客,那个刺客,最终还是没有摆脱景区交通“新刺客”。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近年来景区门票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果发现减少的景区门票钱都增加到了景区观光车、摆渡车上,花的钱比原来还多。
这样的抱怨明显不是空穴来风,国内部分景区景点确实存在把景区交通当成是生财之道的问题。比如有景区把大门口规划建设在距离景区核心景点很远的地方,动辄好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路程,景区内又不允许使用私家车,游客不选择景区交通根本无法抵达;再比如有些景区明明一趟摆渡车就可以抵达,却偏要分段收费。还有一些景区内部的观光电梯、观景扶梯等等统统不包括在门票里面,需游客单独购票。
如此种种,引发了很多游客的吐槽。很多游客奔着某个景区门票降价或免费而去旅游,结果费用算下来比原来门票还贵,这样的套路伤了游客的钱包,也伤了游客的信任。
因为这往往是非常不公平也非常不厚道的,对很多游客来说一进景区,乘坐景区交通就不是一件可以选择的事情,而他们对于景区交通的定价显然没有任何话语权。这不但损害了游客的利益,在法律上也是站不住脚的。景区交通成为旅游消费“新刺客”的现象,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解决。
最后,相关的报道涉及青海省茶卡盐湖、贵州省安顺黄果树、四川省乐山大佛等很多景区,值得高兴的是并没有涉及厦门。不过尽管没被提及,作为旅游城市我们也应该就相关问题进行严格的自我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