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洛
“虽然走得慢,但我一定会到达终点。”在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里,有一群“慢生活”的特殊孩子,他们可能听得慢、想得慢、学得慢,但他们一样有飞翔的渴望:像普通人一样自食其力。2022年,《以教育自强助残向未来——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案例》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获奖案例。近五年,学校听障学生就业率达100%,心智障碍学生就业率60%以上。(2月24日《海峡导报》)
这群“慢”孩子能融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实现“飞翔”的夙愿,这真的弥足珍贵,鼓舞人心!案例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来源于教育实践,真实而又生动!
现在政府部门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即便家境不佳,“慢孩子”的基本生活也有一定保障。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慢孩子”也是“潜力股”,扶一把,他们也可以起飞,也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提高自己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为社会创造财富、带来精彩。而这,离不开特殊学校的精准规划、多元教育,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
普通学生可能在高三以后才大致有个就业方向,而且基本也是父母及个体一个模糊的轮廓,后续的变数也很大。可是,这群“慢孩子”情况各有特殊,学校初中起就为学生做就业规划,区别于普通学校按年龄分班,特殊教育学校采用多维分类系统作为分层教学依据,依据学生的智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活动参与程度、所需个别化支持、个人兴趣、未来规划等6个维度将学生跨年级编班分组。这样,不仅“慢孩子”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尊重,而且,学习对于个体的适宜性,对于未来的发展空间等都有全面的考量,确保相关学习必然是学生能胜任的,也很大概率是未来就业用得上的。
可以说,“慢孩子”人还在校园,但一脚已然跨进了工作,比起普通学子,他们“起跑”可能还更早了。也因为未来可期,所以,他们学习的干劲也更大,为人也更积极更阳光。
而“慢孩子”顺利进入社会,有体面的收入,有自己的社交圈,他们和普通人没有两样。如此一来,他们的自强自立对于其余孩子也是一种鞭 策——“慢孩子”都能努力奔跑,自己有什么理由懈怠?“慢孩子”需要更多呵护与关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自强,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工作与生活,这更是最硬核的保护,最妥当的安排。为特殊教育学校点赞,希望学校能不断求索,持续发力,希望社会各界继续护航,让更多“慢孩子”拥有各自的精彩,使家庭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